能源安全事關全局。眼下正值迎峰度夏的準備階段,今夏電力供需形勢如何?煤炭供應能否跟得上?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回升的情況下,今年全國最大電力負荷較去年預計將有較大增長。對此,近期相關部門密集調研部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加大支撐性電源和輸電通道建設投產,重點保障電煤供應的量、質和價。
用電負荷或有較大增長
國家能源局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3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26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實現正增長;工業和制造業當月用電量增速高于全社會平均水平。
業內一致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整體向好和氣溫的逐步升高,全社會電力消費將有較大幅度增長。“今年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可能超過13.6億千瓦,較去年有較大的增長。”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梁昌新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根據中電聯預測,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約9.15萬億千瓦時,全年增速在6%左右。2023年正常氣候情況下,夏季全國最高用電負荷約為13.7億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萬千瓦;若出現長時段大范圍極端高溫天氣,則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近1億千瓦。
多地也做出用電負荷快速增長的判斷。以寧夏為例,作為我國“西電東送”重要送端,其承擔著向全國十幾個省份大量送電的責任。據國家電網寧夏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介紹,預計迎峰度夏期間寧夏火電最大開機容量達2920萬千瓦,最大可調容量2550萬千瓦。經研判,今年夏季寧夏電網負荷將保持較快增長,最大負荷將達1720萬千瓦,同比增長近13%,最大外送功率達到1050萬千瓦,對電力保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山東日前印發的《2023年全省電力電量平衡方案》提到,預計2023年迎峰度夏期間,午高峰全網最高用電負荷1.14億千瓦,同比增長5.4%,晚高峰1.08億千瓦,同比增長7.8%。
密集部署提前布局
面對用電負荷大幅增長的趨勢,多方密集部署備戰“迎峰度夏”。
記者注意到,4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先后帶隊赴電網、煤炭等企業調研,并召開2023年一季度電力廠網協調會、重點煤炭企業一季度運行分析座談會、汛前和迎峰度夏氣象來水情況會商會等,分析研判入汛前和迎峰度夏電力供需形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做好電力運行調節、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意見措施,對持續做好電煤供應保障、嚴格電煤中長期合同履約等工作進行了安排。
抓好監測分析預警、加大支撐性電源和輸電通道建設投產、確保電煤充足供應、全力做好機組穩發滿發工作、科學做好負荷管理工作……國家能源局五處著手下好“先手棋”。按照“適度超前、留有裕度”原則,督促各類電源迎峰度夏前投產發揮保供作用。其中,支撐性電源不少于1700萬千瓦。持續優化區域主網架結構,增強應急保障能力。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認為,在新能源電源占比日益提高、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各地應發揮靈活性電源優勢以提升調節能力,積極推進省際電網之間的互聯互通。
記者注意到,今年寧夏正在進一步推動發揮儲能的頂峰作用,通過儲能“調峰+頂峰”市場化機制調節手段,合理納入電力平衡,發揮保供支撐作用。同時,做好跨省跨區互濟。截至目前,寧夏電網已提前聯系購買新疆等外省富余電力,制定省間應急調度實施細則,合規開展省間現貨、應急調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促高校畢業生就業,各大高校也是“千方百計”。
“我們開展了‘就業形勢分析與求職準備講座’、第十五屆模擬面試大賽暨第五屆簡歷求職大賽、單面群面實戰演練與輔導、個性化咨詢、對話企業行等活動。”北京交通大學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副主任梁英說。
據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范曉靜介紹,春季學期開學兩個月以來,學校校院兩級領導已走訪用人單位100余家,與超過50家用人單位達成合作意向或簽訂備忘錄,拓展新增就業崗位、實習崗位1500余個。
“近期青年失業率有所上升,但隨著經濟恢復,用工需求擴大,青年人失業率會逐步改善。從25-59歲的就業主體人群看,高學歷人群失業率最低,意味著隨著大學畢業生逐漸進入勞動力市場,未來青年失業率會逐步降低,總體會改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近日表示。
優化調整后的階段性政策將出臺
4月7日和4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均針對穩就業問題做出重要部署。4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在保持穩就業政策總體穩定的同時,有針對性優化調整階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記者從人社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穩就業,更多工作已經排上日程。包括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出臺優化調整后的穩就業階段性政策,傾斜支持創造崗位多的行業企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啟動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打包推出“職引未來”就業服務系列活動等。
“隨著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就業優先政策落實落細,我們有條件、有基礎實現全年預期目標。”陳勇嘉表示,與此同時,國際環境仍然復雜,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依然較多,一些勞動者在求職就業中還面臨急難愁盼問題,部分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仍在尋找合適的工作,這些都是要努力解決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