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正在編制,目前已形成修改完善稿上報相關部委,審批后即可公布實施。”
在近日鋼之家主辦的《第十七屆鋼鐵產業發展戰略會議》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透露,冶金規劃院受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發改委的委托,正在開展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研究,方案的實施將對鋼鐵企業的工藝流程和成本結構帶來深遠影響。
鋼鐵碳達峰目標
今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將“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提上日程,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而作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業,鋼鐵行業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的大戶,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
“從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來看,鋼鐵低碳轉型面臨較大挑戰,高-轉長流程工藝結構仍占主導地位,能源結構高碳化,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李新創指出,正在制定的《行動方案》,就是依據中國的碳達峰目標,制定了鋼鐵行業相應的總體要求及主要舉措和重點任務,以推動綠色布局,節能及提升能效,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等。
李新創透露,鋼鐵行業的碳達峰目標初步定為:2025年前,鋼鐵行業實現碳排放達峰;到2030年,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30%,預計將實現碳減排量4.2億噸。“目前我國大多數鋼鐵企業還處于低碳發展初級階段,實現這一目標還是有很大的挑戰。”
李新創對記者介紹,目前我國的鋼鐵企業以高轉長流程生產工藝為主,比如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約10.65億噸,電爐鋼產量占比只有10.4%,與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國近70%、中國以外其他地區50%左右相比,差距顯著。而在碳達峰目標的壓力下,有序發展電爐短流程是工藝流程調整的必然趨勢。2020年,我國鋼鐵積蓄量達114億噸,廢鋼資源產生量為2.6億噸,預計2030年我國廢鋼資源產生量將達4億噸以上,將極大地促進電爐短流程發展。
鋼鐵限產令升級
多位行業內人士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通過改變工藝流程結構以及改變生產參數(如增加球團礦用量、增加噴吹煤用量等)兩種方式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鋼鐵企業中長期需要做出的調整措施,而短期的應對措施則是對鋼鐵產能和產量的進一步嚴格限制。
南鋼股份市場部部長張秋生在此次會議上就預計,在碳中和目標的壓力之下,今年相關部委以及各地政府將實施產能產量雙控,預計2021年的粗鋼產量會有小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疫情暴發的2020年,我國的粗鋼產量依然同比增長7%,進入2021年,工信部已經多次提到實行產能產量雙控政策,確保2021年粗鋼產量下降。
而在鋼鐵生產大省河北,唐山市已經率先在三月份發布了減產通知,要求東華鋼鐵等七家鋼鐵企業上半年執行限產50%的減排措施,下半年執行限產30%,另外還有16家鋼鐵企業全年執行限產30%的減排措施。
進入四月,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又表示將于今年組織開展全國范圍的鋼鐵去產能“回頭看”檢查以及粗鋼產量壓減工作,引導鋼鐵企業摒棄以量取勝的粗放發展方式,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記者了解,鋼鐵去產能“回頭看”將重點檢查2016年以來各有關地區鋼鐵去產能工作開展及整改落實情況。主要是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打擊“地條鋼”涉及的冶煉裝備關停和退出情況;歷次檢查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工作情況;開展2021年粗鋼產量壓減工作的情況等。這意味著,鋼鐵行業的產能壓減工作或在其他省市進一步擴大。
如何影響鋼企業績
“在碳中和政策推動下,粗鋼供應有望逐年減少,行業兼并重組、綠色轉型發展也會提速,成本將上升。”張秋生進一步預計。
不過,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總經理朱永平則認為,今年國內鋼鐵產量受限,而需求層面則在逐漸向好,包括房地產,基建投資等下游行業的企穩都將進一步支撐鋼鐵需求,在高需求,高成本,以及全球通脹預期下,鋼材價格有望走出歷史新高。
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鋼鐵企業的業績已經體現了上述走勢。包括華菱鋼鐵,重慶鋼鐵,南鋼股份,太鋼不銹等多家鋼鐵鋼鐵上市公司公布的一季度業績快報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不少甚至超過100%,盈利不僅遠超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一季度,也超過2019年同期。
而在鋼之家董事長吳文章看來,下半年鋼鐵市場走勢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取決于國家對鋼鐵產能和產量雙控政策措施的實施力度,“碳達峰、碳中和對鋼鐵行業而言更是將帶來一次洗牌,超低排放、環保生產的鋼鐵企業未來具有更大發展空間,而技術落后、產能落后的鋼鐵企業將被市場淘汰,我國鋼鐵企業的并購重組也將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