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入世十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知識產權發展走過了從被動到主動、從模仿到創造的戰略轉型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從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而知識產權在其中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機械工業...
入世十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知識產權發展走過了從被動到主動、從模仿到創造的戰略轉型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從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而知識產權在其中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12月10日召開了裝備制造業知識產權發展研討會,并發布《入世十年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了裝備工業2030年要力爭實現步入世界第一陣營的戰略發展目標。
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對《報告》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強調,自主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要從制造大國成長為制造強國,關鍵是要大幅提升創新能力,而知識產權是衡量這個能力的重要指標。
裝備升級戰略先行
《報告》顯示,入世十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市場占有率、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產業鏈的覆蓋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裝備制造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總量保持穩步增長。然而,在數量增長較快的同時,質量卻未同步提升,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掌握不多,裝備制造企業尚未真正成為創造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力軍。
從國內外同行知名裝備制造業企業在華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情況對比看:電力設備中,沈變、哈電、ABB的發明專利申請數分別是22、75、1919,授權數分別是9、28、685。機床工業中,大連機床、發那科、馬扎克發明專利申請數分別是40、641、84,授權數分別是4、232、47。可見,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競爭中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以知識產權為利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裝備工業知識產權發展水平亟待提升。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軍表示,從目前來看,全球市場競爭已經更多地從產品競爭、市場競爭轉化到知識產權競爭,從一般性貿易摩擦轉變為核心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競爭與摩擦。對此,我國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并出臺了相應規劃。但從整個行業來說,尚未形成有效的戰略安排。
如何實現裝備工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戰略轉型,備受業界關注。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提出了“普及、升級、拓展”三方面的工作建議。
蔡惟慈表示,近兩年來,我國知識產權工作越來越多地受到行業企業的關注,企業正在加快“補課”。其中,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小企業比大企業在這方面的敏感度高一點。他認為,在機械行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中,首要任務是普及知識產權工作,加強對知識產權重要性的認識與重視,特別是明確其在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從全行業來講,近兩年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產權申請出現了爆發態勢,但質量并不高,很大部分體現在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方面,有急功近利的“湊數”之嫌。要改變現有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質量不佳的局面,就要由量的提升轉變為量、質同步提升,加快推進知識產權升級工作。
蔡惟慈認為,要實現有效的拓展工作,中國機械工業、裝備制造業就要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的機會,轉變知識產權領域相對落后的面貌。這既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需要,更是行業自身盡快改變知識產權相對落后狀況的需要。
階段突破系統布局
在這份裝備制造領域的知識產權《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我國裝備工業知識產權發展的三個階段性目標:初級階段(2010~2015年)目標是加速發展,總體定位于戰略的普及,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中級階段(2016~2025年)目標是深化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級階段(2026~2030年)目標是戰略收獲,進入世界第一陣營。
裝備工業知識產權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專利總量,尤其是核心技術、高附加值技術專利總量處于世界前列;平均每件產品達到6項專利;擁有一批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確保重點企業在全球產業競爭中處于價值鏈的前端和關鍵地位,對主導產業鏈、價值鏈,分配供應鏈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推動企業能夠進入國際技術標準及專利聯盟,強勢營銷知識產權,加速技術全球商品化和產業化。
為實現上述目標,該《報告》還設置了四個方面的戰略重點,并分別提出了可供選擇的路徑。一是針對通用類裝備的發展,要改變直接采購設備的做法,采取積極購買技術或專利,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特別重視基礎理論、基礎設計技術、制造技術與材料技術的自主開發。
二是針對基礎類裝備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發揮科技創新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攻關,研發出若干具有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形成可以支撐產業健康發展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三是針對成套類裝備的發展,要重點支持用戶與設備制造企業共同開展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和利用,加快裝備制造業系統設計和成套制造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
四是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的發展,鑒于全球技術方向尚不明晰,可采用跨越式發展戰略,支持建立產業技術開發聯盟,直接面對世界技術最前沿,研究開發最新產業技術,努力創造自主知識產權。
在此基礎上,《報告》還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與會專家在研討中,也對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的加快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王振林認為,知識產權的載體是智力勞動。知識產權是跟人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知識產權的研究或制定相應的措施要與人有關,與知識性人才有關。為了確保骨干人才不流失,應注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與運用。
為了確保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加快發展,與會專家建議,要繼續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把知識產權的管理建立在整個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并上升到法律制度建設的高度;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發展環境,創造支持企業發展知識產權、科研院所積極創新的環境,加強資金保障與政策扶持;要規范知識產權的運營和市場管理,建立起知識產權交易、轉讓等一套嚴格的規范;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明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政府、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