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兩會評論當前,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強勁的增長動力和持久的發展耐力,中國工業作為立國之本,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成為推動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2017年,...
兩會評論當前,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強勁的增長動力和持久的發展耐力,中國工業作為立國之本,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成為推動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
2017年,隨著中國進入“兩會時間”和世界進入“中國時間”,中國再次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注入了“確定性”,越來越多的全球人樂于聽到中國兩會上傳來中國工業“第一引擎”強勁、穩健的聲音。
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中國經濟特別是中國工業借助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正從“中國制造”跨越到“中國市場”、“中國資本”與“中國標準”,創造出無窮商機,為全球科技創新和產經升級注入持續活力。但是,中國工業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傳統動力減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壓力加大和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受此影響,各個地區、行業、企業走勢分化可能會繼續加深,困難挑戰相應增多。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新常態增長期,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從外需驅動向內需驅動轉換。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工業增長新動能,既包括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也包括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既包括供給側結構性升級,也包括需求側潛力的釋放,還包括通過改革和政策調整創造適宜的增長環境,釋放供需兩方面所具備的增長潛力。
2016年,中國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中國鋼鐵、煤炭去產能年度任務超額完成,市場化債轉股和企業兼并重組有序推進,實體經濟成本有所下降,重點領域補短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可以說,推進中國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與需求四大關系,又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傾向,需要盡快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7年,隨著經濟轉型穩步推進和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中國經濟仍將延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態勢。而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勞動力、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不斷提高,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夠有力支撐實際增長率,并且仍將是世界經濟最強勁的發動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一個瘦身與強身并重的過程,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具有復雜性與艱巨性,化解結構矛盾、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防控風險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中國工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短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工業發展的資金鏈,即改善工業企業的資本結構入手。中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從打造工業發展堅實的產業鏈入手。長期來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未來5年內更深層次地內外發力,搶占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