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新華網3月28日消息,經過7年多的沉寂后,曾被譽為中國“地質圣坑”的新疆可可托海礦區三號礦脈目前開始“重獲新生”,多項新型礦產項目已建成投產。據新疆有色集團介紹,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據新華網3月28日消息,經過7年多的沉寂后,曾被譽為中國“地質圣坑”的新疆可可托海礦區三號礦脈目前開始“重獲新生”,多項新型礦產項目已建成投產。據新疆有色集團介紹,可可托海三號礦脈位于新疆阿爾泰山區富蘊縣境內,盛產目前世界上已知14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6種,其中鈹資源量居全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位居全國前列,是世界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緊張期間,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出產的礦石承擔了我國償還前蘇聯債務的四分之一,并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因鋰礦等資源枯竭,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停采。
由于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堆積的廢石中含有大量的石英石、云母、鈹等有用資源,可廣泛用于化學、機械、建材和高科技材料等行業,露天采礦場以及存底部鈹礦石儲量也在2500萬噸以上,2006年8月,新疆有色集團稀有金屬公司在可可托海礦區三號礦脈正式啟動二期開發工程。
目前,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物新材料基地鋰鈹鉭鈮綜合利用項目已全面展開,6萬噸碳化硅項目一期工程、鈹冶煉廠、5000噸云母項目均已建成投產,20萬平方米微晶玻璃項目也即將投產。預計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及非金屬礦物材料基地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
新疆有色集團還將在以可可托海為軸心的阿勒泰地區,加大稀有金屬勘探力度,重點對可可托海周邊的鋰、鉭偉晶巖帶和鋰礦偉晶巖帶開展普查,以實現多種資源的綜合回收,獲取最佳經濟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