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停擺、禁足、QE、負利率、大蕭條”,這是人類今年以來眾所周知的高熱度詞匯,疫情沖擊下的2020年,世界經濟從未表現過如此罕見的“頹廢”與“無藥可救”。
1月至今,持續蔓延仍不見底的疫情攪動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方方面面。誰也沒想到,一轉眼2020年上半年即將過完。
不管是衛生檢疫部門,還是經濟研究機構,又或是每天亟待減少病患傷亡數量的各政府單位,不斷地修正,不斷地調整,不斷地被迫應戰,下調GDP增速、失業率創新高、天量QE刺激措施、消費券提振計劃,可以說能用得到的招式已經殆盡。
而在經濟層面,全球主流的共識是:2020年是繼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的“大蕭條”。當然,是不是有更大的可能性要超越1930年代?這依然存在巨大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根源莫過于疫情至今沒有出現控制拐點。
比如,雖然IMF在4月中旬已經發出預警: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但僅僅一個月后的5月15日,該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繼續談到,衛生事件、消費崩潰,以及其他數據顯示,IMF對全球經濟的悲觀前景仍有下調空間。
“沒有國家能幸免,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數字是歷史低點。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處于特別危險的處境。”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表示。
這種悲觀情緒可能是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災難”。
疫情之下,體無完膚。無論是傳統的宏觀經濟學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還是其他創新創意創造力,當全球性自由經貿流動中最為關鍵的人如果無法正常行使的話,那其他措施顯然都不能解決核心要素。
人是一切流動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便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看到不少國家“直升機撒錢”,但失業率與經濟持續惡化亦再創新高。因此,連人類的正常生活都已經被迫中斷了近半年,或將持續更長時間,則此次大蕭條的影響周期實際上大概率將超過1930年代,畢竟當年美國大蕭條即便牛奶倒掉、失業率高企或股災震蕩不已,都沒有本質上影響到人類的基本自由。
而且,由于當前還處于疫情震中,這些債務杠桿驅動型的“撒錢”模式,未來是否還將進一步沖擊貨幣與金融市場?或很多國家重演“歐債危機”的翻版?所以,由第一波疫情沖擊下聯動第二波或第三波的政策負作用,未來將如何演變?尚需跟蹤觀察。
僅以美聯儲為例,在3月至4月的短短6周時間里,就購買了1.4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超過了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整個QE1、QE2和QE3期間的購買規模。
全球知名評級機構惠譽認為,到2020年底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將接近10萬億美元,而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可能輕松超過6萬億歐元,全球央行量化寬松(QE)的資產購買規模可能達到6萬億美元。
如何看待全球經濟當前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作為一名在全球多個金融機構從業了超過35年的資深經濟學家又是如何思考現狀與未來?《思維·談》連線對話了德意志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現任弗羅斯巴赫·馮·施托希研究所(Forschungsinstitut Flossbach von Storch)所長托Thomas Mayer。
圖為:Dr.Thomas Mayer
Thomas Mayer是全球知名經濟學家。2010年至2012年間,他曾任德意志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德意志銀行研究部主管。2002年至2009年,他曾任德意志銀行駐倫敦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和該行全球經濟集團聯席總裁。在2002年加入德意志銀行之前,他還曾在法蘭克福和倫敦為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1991-2002),以及在倫敦為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工作(1990-1991)。
在進入私營部門之前,他曾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983-1990)和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1978-1982)擔任經濟學家。他還曾擔任在世界銀行擔任經濟研究主管。
Thomas Mayer目前還擔任法蘭克福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Financial Studies, 簡稱CFS)高級研究員,他參與了歐洲金融一體化以及金融市場的研究,并常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許多關于國際和歐洲經濟問題的文章。
1、全球GDP下降10% 債務貨幣化問題待解
《思維·談》:IMF等許多機構都認為,世界正處于“大蕭條”之中。您如何看待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我們看到美國失業率已經打破歷史記錄了。您在德國,從您的觀察角度,歐洲的現狀如何?
Thomas Mayer:歐洲可能比中國或美國遭受到更大的沖擊,因為它有更多的公司受到病毒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旅游和旅游業),而受益于互聯網技術型的公司更少。在美國和德國,失業都是一個大問題。然而,在美國,許多工人在危機期間被解雇,后來又被重新雇傭,而在德國,政府制定了一項“短時間工作”(short-timework)的計劃,他們在危機期間仍表現在企業的工資單上。因此,危機期間的失業統計數據可能夸大了美國的問題,而低估了德國的問題。然而,按照目前這種情況,美國和德國的許多工作崗位或將永遠消失。
《思維·談》:目前的大蕭條會比上世紀30年代更加嚴重嗎?你認為會更更糟糕嗎?它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更嚴重嗎?我知道你多年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
Thomas Mayer:根據經驗,我們預計2020年全球GDP會比實際水平平均下降10%。這將轉化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增長率,因為封鎖的嚴重程度不同。最好的情況是,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復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而且沒有第二波大流行,那么衰退將不會像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那么嚴重。
《思維·談》:美國和許多國家在財政政策上采取了刺激手段,“直升機撒錢”導致了債務與杠桿持續增加。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傳統的經濟理論似乎無能為力。你同意嗎?你有什么建議嗎?
Thomas Mayer:到目前為止,反周期政策的負擔主要落在了貨幣政策上。由于貨幣政策已經沒有回旋的余地,財政政策現在正在接管。然而,財政刺激規模如此之大,單靠債券市場是無法提供資金的。因此,央行開始將政府債務貨幣化。與此同時,主要國家的央行持有的政府債券已變得如此之多,以至于以后如果不引發債券市場崩盤,它們就無法再次出售。
因此,這些債券將永遠留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因此,我們貨幣體系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通過私人信貸創造的銀行貨幣,將在很大程度上變成通過向政府放貸而創造的財政貨幣。關于貨幣性質變化的影響討論還沒有開始,必須盡快開始。
《思維·談》:隨著全球債務的累積,我們看到油價波動非常劇烈。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目前并不穩定。人們是否應該警惕資產泡沫?
Thomas Mayer:目前還不清楚,在危機期間發行的新貨幣是否會推動經濟增長或通脹?如果會推高通脹,是否會推高資產價格或消費者價格通脹。我的猜測是,它將推高通脹,而非增長,并將導致更高的通脹,超過2007/08年為克服金融危機而發行的新貨幣。
《思維·談》:從全球資產配置投資的角度看,你看好什么?
Thomas Mayer:市場的共識是,科技股和黃金是最具吸引力的資產。我同意。
2、債務上升、利率下降 全球化沖擊加劇
《思維·談》: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資產的整體風險將會更好,近期也有很多人建議,中國應該努力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并逐步開放資本賬戶。你覺得目前時機如何?
Thomas Mayer: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還是第二大經濟體(取決于你是用購買力還是用市場匯率來計算gdp)。因此,人民幣在未來將成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它是否會變成這樣,取決于政府的選擇和考量。
《思維·談》:幾年前,我跟您談過中國房地產的問題,今年以來,中國一些重要城市的房價仍在快速上漲。現在您還認為中國房地產價格會存在很大風險嗎?
Thomas Mayer: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政府可能會采取措施避免價格暴跌。
《思維·談》:疫情影響下,這幾個月你有哪些想法?或者說讀了哪些書?思考了什么?
Thomas Mayer: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視為一個改變世界的“催化劑”。在冠狀病毒爆發前,數字化已經是一個議題。現在,冠狀病毒更是加速它的發展進程。在冠狀病毒爆發前,債務上升和利率下降已經是一個問題。現在債務上升得更快,利率似乎也持續下降。國家干預主義在新冠爆發前就已有所加強。而現在,它似乎更加“變本加厲”,令我們變得更加脆弱。在病毒爆發前,全球化已經受到一定沖擊,而現在情況更為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