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取得了一份超乎預期的成績單。
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外貿規模達31.54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4%;其中,出口17.23萬億,同比增長5%;進口14.31萬億,同比增長1.6%;實現貿易順差2.9萬億,擴大25.4%。
去年的中國外貿、進口、出口規模均刷新了年度新高,中國有望保持全球頭號貿易大國的地位。分析指出,在國際市場需求乏力、貿易環境嚴峻復雜的背景下取得這一成績,一方面源自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與強大韌性,另一方面則緣于穩外貿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客觀上,匯率貶值也提振了外貿出口。
盡管2019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3.73萬億元,同比下降了10.7%,但近兩個月,中美貿易、尤其是自美進口出現了恢復性增長,12月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141億元,增長了2倍;汽車進口2.3萬輛,增加了1.5倍。
美國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以及即將簽訂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明顯提振了企業信心,根據海關對3000家外貿企業的調查,2019年12月對未來出口持樂觀態度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增加數創下2018年下半年以來的最高值。
12月進出口創下歷史峰值
在1月14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指出,2019年中國外貿、進口、出口規模均刷新了歷史新高。全年中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攀升:2019年一季度進出口值為7.03萬億元、二季度7.68萬億元、三季度8.26萬億元、四季度則達到8.59萬億元。
“2019年中國仍然有望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按照WTO前十個月的數據,中國出口在全球十大貿易國中表現是最好的。”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取得這一成績非常不容易,說明中國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逐步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外部環境的惡化。”
鄒志武認為,去年中國外貿實現逆勢增長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中國GDP增速明顯領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這為外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他認為,中國經濟擁有強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的空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國內產業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穩外貿政策效應持續釋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鄒志武指出,2018年以來,中國出臺了規模空前的減稅降費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中國先后兩次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自主降低了包括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取消部分藥品進口關稅等,政策效應持續釋放。
比如,退稅方面,2019年涉及兩次提高出口退稅的商品出口值增長了7.7%;降稅方面,2019年消費品、醫藥品進口分別增長19%和25.8%。
白明也認為,去年中國在調整國際市場結構、加大出口退稅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功。另一方面,下半年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貶值,這提振了外貿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2月當月,中國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均創下了月度歷史峰值。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副司長黃國華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制造業PMI連續兩個月擴張,帶動了部分原材料和能源產品進口增加。2019年12月份鐵礦砂、銅礦砂、成品油進口量分別增加了17.2%、31.9%和10%,推高了進口規模。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均價上漲,12月份的鐵礦砂進口均價上漲了18%,在進口量增加17.2%的情況下,推動整個進口增長了1.5個百分點。
此外,他認為,2018年12月份的同比基數比較低,2019年12月份外貿具有恢復性增長的性質。
自美進口出現恢復性增長
2019年中國外貿主要貿易伙伴的位次發生了變化,東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而原來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則降至第三大貿易伙伴,全年中國對美國進出口3.73萬億元,下降了10.7%,其中出口下降8.7%,進口則下降了17.1%。
以美元計,去年中美貿易同比下降了14.6%,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了12.5%和20.9%。
白明指出,美國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比重下降最明顯的一個國家,這一方面是因為,中美經貿摩擦幾乎貫穿全年,在經歷過多輪“搶出口”之后,加征關稅的負面效應開始日益顯現;另一方面,“東邊不亮西邊亮”,中國也在積極調整國際市場,開拓東盟等非美國際市場。
中國的貿易伙伴呈現多點開花之勢。2019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4.86萬億元,增長8%;對東盟進出口4.43萬億元,增長14.1%;同時,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經濟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了10.8%、6.8%和8%。
黃國華表示,中美經貿磋商釋放的積極信號提振了企業的信心。2019年12月份,玩具、塑料制品、家具出口分別增長26.1%、22.7%和14.2%。“海關總署每月對3000家外貿企業進行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11月和12月份,對未來兩到三個月出口形勢表示樂觀的外貿企業數量在增加,12月份增加的數量達到2018年下半年以來的最高值。”
鄒志武指出,盡管全年中美貿易有所下降,但去年從11月、12月份開始,自美進口已經有了恢復性增長,特別是12月份,中國自美進口788.3億元,增長9.1%。其中農產品進口141億元,增長了2倍;汽車進口2.3萬輛,增加了1.5倍。
他表示,2019年12月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根據相關企業的申請,開展了大豆、豬肉等自美采購商品加征關稅的排除工作,對排除范圍內的商品采取不加征反制關稅的措施等。因而12月當月,進口美國大豆、豬肉等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近日指出,中美是天然的農業合作伙伴,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2015年至2017年,每年中國從美國平均進口242億美元農產品。受加征關稅影響,2018年中國自美農產品進口減少到162.3億美元,同比下降了32.7%,隨著第一階段協議的達成,雙向農產品出口都會明顯增長。
至于簽署第一階段協議后,擴大自美進口會不會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鄒志武表示,不會出現這一情況,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中國的貿易也是多元化的。
民企成為外貿第一大主體
2019年外貿的一大亮點,就是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資企業成為最大的外貿主體,其中出口占比更是超過了50%。
去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3.48萬億元,增長11.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8.9萬億元,增長13%;進口4.58萬億元,增長8.4%。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2.57萬億元,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9.9%。國有企業進出口5.32萬億元,占比16.9%。
白明表示,中國外貿市場主體結構正在經歷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二次接力”。
他介紹,中國最初的進出口業務都是由國家統一經營的,這一階段外貿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上世紀90年代外貿體制改革以后,中國加大利用外資力度,以“三來一補”為主的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國企占比下降,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外貿最大的市場主體,實現了第一次“接力”;而在2019年,外商投資客觀上存在向國外遷移的跡象,但隨著一系列改善民營企業措施的出臺,民營企業接過了中國外貿的“接力棒”,成為中國外貿的“主角”,實現了第二次接力。
鄒志武表示,生產經營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正在釋放出更強的外貿發展活力。去年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達到了49.9萬家,其中民營企業達到40.6萬家,這個數字比上一年增加了8.7%。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1.4%,拉動外貿增長4.5個百分點。
他表示,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綜合成本比較優勢,民營企業進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更快,2019年中部、西部地區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分別達到28.3%和22.4%,這個增幅比東部地區高了19.5個百分點和13.6個百分點。
此外,民營企業對新興市場開拓力度也在不斷增強。鄒志武表示,2019年民營企業對各個主要市場出口均呈現增長態勢,在保持傳統市場優勢的同時,對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了25.6%、11.4%、15.6%,這些也都高于全國對上述這三個市場的出口增速。
鄒志武還透露,中國正準備研究出臺專門針對民營外貿企業關注問題的具體措施,研究更加具體、更有針對性、更能惠及企業的支持措施,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