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盡快組織發電企業特別是燃煤發電...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盡快組織發電企業特別是燃煤發電企業與售電企業、用戶及電網企業簽訂三方發購電協議。同時,通知明確新建煤電機組全部實行市場電,將推動電力供給側改革。隨著市場電比例的提高,電企之間的競爭也將更為激烈,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加速行業洗牌。 規范和完善電力市場
《通知》提出,規范和完善市場化交易電量價格調整機制。發電企業與售電企業、用戶及電網企業簽訂市場化發購電協議(合同),鼓勵簽訂中長期合同,并在合同中約定價格調整機制。
《通知》提出,屬于市場化方式形成價格的優先發電計劃,如不能實現簽約,指標可市場化轉讓給其他優先發電機組。優先發電計劃指標市場化轉讓可在本地進行,也可以跨省跨區開展。凡是參加電力市場交易的電力用戶,均不再執行對應的目錄電價。除優先購電、優先發電對應的電量外,發電企業其他上網電量價格主要由用戶、售電主體與發電企業通過自主協商、市場競價等方式確定。
相關人士認為,電力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新一輪電改的目的在于還原電的商品屬性,建立多買多賣的電力市場,讓“計劃電”邁向“市場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透露,本次《通知》更加側重于市場化電量改革,即把更大比例的電量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由市場決定電價。此前,我國只有15%的電量放到市場上交易,現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電量市場化改革,是因為實行市場化電量有利于地方實體經濟的發展。林伯強認為,當下我國正處于電力過剩的階段,把電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電價就會大幅下降,降低地方實體經濟運行成本。
林伯強表示,《通知》的發布具有重要意義,最大的意義在于把電力市場交易以法律法規形式確定下來,使電力交易不再倒退。
林伯強認為,在目前電力過剩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降低電價,在推動電改方面有所動作;如果在電力緊缺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還有動力推動電改,就是出臺該《通知》的意義所在。
優先保障清潔能源消納
對比去年7月發布的《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發現,正式稿出現了一些調整。最明顯的變化是新增“認真制定優先發電計劃”、“允許優先發電計劃指標有條件市場化轉讓”這兩條規定。
具體來看,《通知》新增規定,凡可消納規劃內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水電,基本可確立為優先發電計劃,給予一定指標,如不能實現簽約,指標可市場化轉讓給其他優先發電機組,如不能轉讓,電網企業以均價購買。在推行清潔能源的同時,煤電也在不斷壓減。《通知》提出,要“逐年減少既有燃煤發電企業計劃電量,2018年以后計劃發電量比例,配合用電量放開進展逐年減小”。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敦楠說,新增的這兩條內容,無論是從優先發電權保障機制還是從合同電量轉讓機制上來說,都是為了保障清潔能源消納,避免優先發電權這一權益的浪費,盡量減少由非優先發電占用優先發電的電量。
具體來說,正式稿中新增的第六條“認真制定優先發電計劃”,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優先發電保障機制的描述。第二部分為優先發電資源由于各種因素無法全額消納時,提出通過制定的合理措施,逐漸增加消納小時數。
劉敦楠指出,新增的第七條“允許優先發電計劃指標有條件市場化轉讓”其內容主旨是通過發電權轉讓的方式來保障優先發電權,盡量避免優先發電的電量被火電替代。
改革仍需循序漸進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表示,目前我國電力存在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從需求方來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測今年用電量增速將只有3%,增長緩慢。從供給方來說,由于目前市場化改革尚不到位,部分電廠不顧實際情況,只要能拿到批復和貸款,就不斷建設,進一步加重了電力過剩的情況。業內指出,電力過剩、發電機組利用率不斷下降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電價下跌,電企營收減少。
韓曉平表示,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行能源結構優化,但在計劃發電的模式下,低能耗的發電廠與高能耗的發電廠拿到的指標很可能相差無幾,低能耗、高效率發電機組的優勢不能完全發揮,部分電廠即使有能力生產出更多的電,獲得更多利潤,也要按照配額來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部分電廠的發展,也對能源結構優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同時,林伯強強調,改革會對電力企業造成巨大沖擊,當下電力企業發電利用小時數低、成本高,電改以后還將有更大比例的電量實行市場化,電價大幅下降,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會對電力企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這也是本次電改中的阻力因素。
“為了防止市場混亂,我國的發電計劃不會在短期內全部開放,但也不會長久維持現狀,而是要循序漸進的有序開放,要有緩沖期。”林伯強解釋說,在改革進行到最后一步時,我國將放開電企的計劃發電、用電,并讓所有電力進行市場化交易,屆時市場規模可能上萬億元。
2016年,電改核心政策(售電、增量配網等)均已出臺,2017年改革將進入政策落地期,從局部試點向全國推進,預計二季度電改主題將再次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