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隨著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中國智造”也在進行著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在昨天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表示,中國的制造業...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隨著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中國智造”也在進行著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在昨天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表示,中國的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爬坡時期,需要面對“有效需求不足”與“有效供給不足”兩大問題,而解決這兩大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依靠創新驅動。變革是現階段的主流
“目前,中國正面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馮飛認為,我國制造業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體現在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而有效供給不足,則主要表現在供給對于消費的適應性不強。因此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一般來講,創新周期和經濟發展周期呈現逆向分布的趨勢,即: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恰恰是創新活躍的時期。“目前,全球正遭遇百年未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機,這勢必催生出全球性的產業革命。”馮飛說,“經過幾年的探索,國際共識越來越集中,而這種共識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發展的趨勢。”
馮飛表示,這種共識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對于行業及全產業鏈的高滲透性,二是幾乎零邊際成本的效應,而這樣的特點將會引發生產率的大幅提高。“前幾次工業革命解放的僅僅是人類的體力,而這一次工業革命所解放的是人類的腦力,也就是‘智能制造’。”他表示,這種深度融合還會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使過去的大規模生產轉變為規模化定制的工業新階段;引起資源配置方式和產業組織方式的變革,平臺經濟,企業的網絡化、扁平化成為新的趨勢,并且會催生出如移動經濟等新業態。
對此,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張曉剛表示,轉型升級是中國制造業的唯一出路。“中國制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要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要向中國品牌轉變,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他說。
需要搭建平臺推動創新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如何看待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問題時,馮飛表示,創新是智能制造的基礎,研發需要關注產業的發展。政府重點關注的研發領域主要是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等。因此,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推進制造業創新網絡建設的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建設15個制造業創新中心。這類創新中心依托網絡化形態,主要關注競爭前技術的研發。而后期的產業化研發,則需要企業承擔更多的責任。
“中國制造業轉型帶有很大的復雜性,德國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而中國還面臨著工業2.0普及、3.0補課的階段。”馮飛向記者坦言,“中國的工業化是時間上高度壓縮的過程,我們用了幾十年走完了其他國家上百年的路。而這個壓縮的過程,呈現出了多樣性與復雜性。從數據上看,我國的高技術制造業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占制造業總比例的12%。”
“目前,我國傳統產業中出現了很多轉型升級成功的案例,如訂制化服裝加工等。因此可以看出,我們已經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的結合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路徑。”馮飛認為,大企業的產業化能力遠優于小企業,要善于利用海爾集團等大企業搭建的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