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隔空對罵,到肢體武斗,三一與中聯的“爭斗”現象也映射當前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不良競爭態勢近日,中聯重科委托律師事務所召開媒體溝通會,稱三一重工在其泵車新品上...
從隔空對罵,到肢體武斗,三一與中聯的“爭斗”現象也映射當前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不良競爭態勢近日,中聯重科委托律師事務所召開媒體溝通會,稱三一重工在其泵車新品上市推介中涉嫌“不正當競爭”。
從三一重工被中聯重科“逼走”湖南,遷都北京后,雙方的矛盾再升級:在三一的產品推介會上,三一用新品泵車與中聯老款做性能大比武,雙方由以前的隔空對罵,升級為肢體武斗。
姑且把雙方企業的私怨放一邊,這兩家企業的“爭斗”現象也映射當前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不良競爭態勢。不僅在國內如此,走出國門,中國的同行業在海外出口的時候惡性壓價傾銷,同行之間頻現惡性競爭也在不斷上演。
爭斗升級
5月25日,湖北山河律師事務所召開媒體溝通會,受中聯重科委托,就三一重工在新品上市推介中涉嫌不正當競爭一事進行公開說明。
同日,在三一重工的蘇州新品發布現場,兩家企業員工則因此事發生正面沖突,據中聯重科相關人士稱,沖突現場有中聯重科員工被打,并有車輛被砸。
據一位當天參會的不愿透露姓名的目擊者介紹,25日下午三時許,太湖國際會議中心外圍空地的圍墻內,三一重工正組織新機械產品進行現場演示,突然站在圍墻門口的多人直奔旁邊草坪與兩名身著工裝的人廝打起來,后證實,兩名身著工裝者為中聯重科員工。
一位工程機械行業的經銷商人士告訴記者,設備“比武”在工程機械行業里一直存在,很多代理商和客戶會主動向廠家提出“比武”要求,并根據“比武”結果選擇產品。
比武沒錯,造成今天的結局是當前不樂觀的發展環境,讓企業的神經緊繃。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普遍低迷,企業間的競爭幾近膠著,成為滋生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溫床。
歷經近十余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需要沉淀和冷靜,更需要理性。長于規模競爭、喜歡攻山頭、占山為王,使得行業內充斥了喧囂與浮噪,產品同質化嚴重,基礎件、關鍵件等要素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技改、研發等一些基本功被忽視甚至無視。在市場困境中,加大產品研發提升產品品質才是突破瓶頸的關鍵要素。
冰山一角
不規范的競爭案例不僅在國內上演,走出國門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為了爭奪海外市場訂單,中國重卡車企往往“同室操戈”進行內部惡性競爭,相互壓價,使“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受到很大損害。
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譚秀卿曾尖銳地指出我國商用車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是:模仿抄襲多、合作精神少,互相拆臺多、一致對外少。
據統計,2005年汽車出口企業數量達1025家,其中出口數量10輛以下的就有600家。到2010年,出口企業853家:其中553家出口金額在50萬美元以下,占64.83%;452家出口數量在50輛以下,占53.99%。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只要有一種汽車產品在某一個國家賣得好,其他的汽車產品就一哄而上。沒過幾個月都是中國制造的同類型產品,而且低價競爭極為嚴重。這些都不利于技術進步和行業長久發展。
規范市場
期待中國制造強大起來一直都是自主品牌心中最深的期盼。相關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汽車要走出去,從一個汽車的大國變成強國的時候,一定要有戰略,有指導性的戰略,而且有規范、有標準、有制約,要兩手抓,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戰略性的服務平臺。讓中國造這樣一個產業,不走彎路,更健康地走向海外,現在就是沒有標準,誰都可以。現在很多企業還對海外市場不了解,只要能賣掉車就行,但是賣掉之后怎么辦,根本說不清楚”。
常年征戰海外市場的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對此現象頗有感觸:“在國外市場,如果國家不引導良性的出口,不制約、不規范出口的話,不僅是一個惡性競爭的問題,還將對中國造這個品牌負面的影響。”
“經過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開始轉向中速增長期,企業在適應行業變軌的過程中,要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競爭,把不利于行業發展的陋習摒棄掉,這樣才能有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呂瑩表示。
與此同時,行業也一直在呼吁政府規范市場環境,建立一個類似日本通產省的部門,以解決“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不良競爭的問題。(本報記者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