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不打假,劣質刀具就會橫行于市,切削技術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誰去打?政府部門?企業?還是協會組織?誰來打破行業的潛規則?...
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不打假,劣質刀具就會橫行于市,切削技術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誰去打?政府部門?企業?還是協會組織?誰來打破行業的潛規則? 據中國工業報報道,“打假”是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個不得不面對的話題。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不打假,劣質刀具就會橫行于市,切削技術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
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市場失靈現象叫做“劣幣驅逐良幣”: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現實中不少這樣的情況,如國際著名服裝品牌華倫天奴,因在我們國內出現大量仿冒品而難以承受巨大的打假成本,最終不得不無奈地退出中國市場。我們應該看到,劣質刀具橫行已經在驅逐著正品,一旦正品不得不退出市場,我們就將面臨巨大的倒退。
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誰去打?政府部門?企業?還是協會組織?誰來打破行業的潛規則?
成熟的市場經濟也正是完善的法制經濟,政府的角色就是為企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打假的主角顯然應該是政府而非企業。即便面臨行業潛規則,即便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所有人都陷入潛規則的怪圈,政府部門也應該首先站出來,因為只有它才是足夠強勢的。
對于行政監督部門而言,打假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但我們卻常聽到類似“調查取證難”等的理由,以強調其不能及時阻止和揭露制假售假行為。先不去討論是否存在官商勾結,單就“調查取證難”而言,這恐怕不能成為理由。他們必須提高調查取證的水平,如果“調查取證難”可以回絕任何打假要求,豈不是永遠不必打假了?
而所謂沒有舉報、證據不足之類的理由,同樣站不住腳,體現了這些部門不作為、被動執法或消極以待的心態。如果只是跟在正規廠家后面聯合打假,而不從源頭上進行監督和打擊,那注定是一種職能缺位、被動執法的局面,我們更無從希望會消滅制假售假行為。
政府監督部門監管不力,雖然并不是制假售假的源頭所在,但卻致使許多造假者有恃無恐,專業造假成風,助長了造假者的氣焰,因此,政府監管部門必須提高打假的技能和水平,擔當起“現代社會的守夜人”職責,規范市場。
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減少和避免制假販假。比如,目前企業維權困難也是和我國知識產權、商標保護的體制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上的雙軌制,即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使得工商部門對商標侵權者予以取締、處罰之后,只是把負面性給打消了,卻并不能給商標所有人帶來賠償。要獲得賠償,又必須通過司法途徑來保護。因此,有關監督部門需要加快相關改革的步伐,轉變職能,為企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但是,我們的市場經濟并不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也有些滯后,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現實使得我們目前還無法單純依靠政府部門。
實際上,在現有的情況下,恐怕任何一個單方都會顯得孤助無力?一方面造假能牟取暴利,制假分子為此不惜鋌而走險;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在打假的立法、執法方面存在不少漏洞和問題。這顯然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斗。
正像很多人談到刀具的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樣,刀具打假也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個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
盡管企業作為打假的主體是不盡合理的,但現有情況下,還不得不依靠企業主動打假。正像一些企業提出的,由于地方保護、部門扯皮等原因,自掏腰包打假的現象并不少見。
還有很多企業其實并不是一出現假貨就去組織打假,一些小規模的仿冒,或許并不值得投入成本打假,只要大部分市場在,不對他們的經營造成大的損害,他們就愿意接受這種“生態平衡”。打假確給企業增加了一定的經營成本,但企業必須意識到,不打假自己的品牌和市場就會被侵蝕,必須積極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企業需要及時了解和關注市場狀況,一旦發現線索即應該與相關政府部門聯系,盡量降低打假成本。協會組織的職能在于以合力來維護會員的利益,對會員企業的行為進行一定的規范和約束,實現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有效溝通,一旦出現政策缺失等問題,協會組織也可以向政府部門提出建議和要求。畢竟,市場上不只有企業和政府,也不可能只依靠企業和政府。比如,最近面臨大量低合金高速鋼以假亂真的局面,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工具分會不僅發出倡議,還推動了有關機構進行標準修訂,一定意義上正是在協助打假。
以上都是在制假販假環節之上,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環節就是買假,因為一旦有大的市場需求,加之巨大利潤空間的誘惑,打假就永遠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些企業需要轉變觀念,低質假冒刀具盡管能夠降低采購成本,但由于極有可能出現的刀具壽命短、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些企業則需要加強管理,企業管理不規范,部門之間各干各事,沒有良好的問責制,都有可能造成假冒刀具進入生產而無人問津。很多情況下是采購人員與經銷商勾結,雙方利益分成,從而導致假冒刀具進入生產。一般而言,多數老資格的工人都是有識別假刀具的能力的,應該培養這些人的打假意識,企業的經營者也需要規范管理,避免采購部門出現問題。
即便將來法律法規健全之后,也同樣需要這個系統工程繼續運轉,只不過打假主體有望從企業轉為政府部門。無論什么時候,只有各方聯動起來,打假才會見效,市場才能得到規范,企業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障,作為消費者的用戶企業才能真正提高制造水平。
打假之外
上古時候,鯀用造堤筑壩的方法治水,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后來,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顯然,有的時候,禹的治水方法更成功。
如果打假不見成效的話,是不是也可以尋求另外一條道路?
首先為什么會有假貨?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位仿冒者告訴記者,“現在沒資金,我只能去仿,等我發展起來了,再做自己的牌子。”就是說,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使得他們尋求這樣的“捷徑”。很多人也正為此對這些制假者給予一定的理解,甚至會對他們進行一些“地方保護”或采買他們的產品。
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地方的財政收入和解決勞動就業都有貢獻,既然如此,地方政府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種“保護”,比如給予企業發展更多的政策支持,積極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有力的保障,從一開始就減少和避免企業的假冒偽劣行為,這樣實際上也將有效地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對一些企業而言,只要擁有一定的技術就能仿制,有時仿制的水平還會很高,加上一些權錢交易,從技術上打假本來就比較難的,單純靠查抄沒收肯定不行,本身執法難度加大,漫長的訴訟過程和不斷地打假甚至可能拖垮正規廠家,而制假窩點這里被關了那里又會起來。既然是沒有辦法杜絕的,“堵”不住似乎就應該想辦法“疏”。
有的正規企業不斷提升產品檔次、技術水平,不斷更新產品,期望遏制假貨,這本來的確是不錯的辦法,殊不知對方也在提高技術,甚至從一些大企業中招來人才,這些人才在原企業掌握的技術足以以假亂真。這樣致使技術提升帶來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仍被抵消,所以一定范圍內地提升技術質量是不可行的,仿冒品與正品質量差不多,價錢卻差很多,很多用戶會去選擇那些仿冒的產品。很多人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經濟大市場大環境的原因,對于假冒真的無能為力。
有人向建議了一些新的道路,“比如有的企業在經過一定時間的仿冒之后,其技術水平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正規廠家是不是可以考慮收購?”是啊,既然技術水平達到了,品質差別也不是太大,就可以把它變成自己的工廠,甚至開發成另一個品牌,可以通過派駐工程師、進行質量控制等手段規范或提高技術水平。就是說,與其冒風險地制假,沒完沒了地打假,不如換一種思維,大家合作,這樣也可以降低企業建立新廠的風險。
“還有一條路,就是這些仿冒者,如果技術上無法達到品牌優勢可以走服務路線。”很多制假者都能根據客戶要求在短時間內仿制出相應的產品,比如客戶提出需要類似某著名品牌的銑刀,制假者就會通過各種手段滿足客戶所需。其實,除了一些正規企業所覆蓋的范圍,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很多大的品牌不一定顧及每一個市場需求。如果仿冒者能夠找準市場空間,轉而專注于服務,不斷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同樣也會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優勢。有沒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