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俗話說,6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的鋼鐵市場變化是再貼切不過了。進入4月份以來,國內鋼材市場一路下滑,建筑用材、工業加工用材、板帶材、管材等全鋼材系列品種無一幸免。...
俗話說,6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的鋼鐵市場變化是再貼切不過了。進入4月份以來,國內鋼材市場一路下滑,建筑用材、工業加工用材、板帶材、管材等全鋼材系列品種無一幸免。 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6月6~10日對全國30個省(區、市)主要鋼材市場的監測,鋼材價格承接前幾周的下跌走勢,仍呈回落態勢,且跌幅在加大。 6月11日,記者從北京鋼材市場了解到,北京市場建筑鋼材價格仍未止住下滑趨勢,線材、螺紋鋼在6月9日下跌80元/噸和100元/噸的基礎上又分別再度下跌20~30元/噸。 目前,首鋼、唐鋼產芰6.5mm普線市場主流成交價格為3080元/噸,此規格高線主流市場成交價為3130元/噸;螺紋鋼方面,首鋼、唐鋼、宣鋼產芰12~14mmHRB335螺紋鋼市場主流成交價格為3300元/噸,芰16~25mmHRB335螺紋鋼市場主流成交價在3020元/噸左右,但最低成交價格已降至3000元/噸之下;三級鋼方面,首鋼產芰20~22mm三級鋼成交價格為3330元/噸。另外,冷熱薄板每噸的跌幅也在100元左右。 從市場狀況來看,成交情況仍沒有明顯的好轉。中間需求減弱明顯,經銷商之間的倒貨數量在明顯的減少,多數不輕易建倉。 市場供求失衡原、燃料漲價抵消成本優勢 一季度,鋼鐵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面對不斷上漲的鋼材價格眉開眼笑。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卻不長久,剛剛還滿臉喜悅數著大把大把鈔票的鋼材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臉上的表情似乎一下子就凝固了。 據記者了解,今年二季度開始,鋼市一路走低的關鍵因素是鋼材供過于求。在引發鋼材供求失衡的系列因素中,鋼鐵產能增速過快首當其沖。隨著各地鋼鐵技改工程陸續投產,鋼鐵產能迅速飆升,去年我國鋼產能為27245萬噸,而目前已具備33490萬噸的產能。 在鋼鐵產能突飛猛進的同時,鋼鐵的消費增長卻明顯滯后。專家指出,鋼材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緊密相關。今年國家通過控制土地與信貸規模等手段,有效遏制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勢頭。前4個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7.1個百分點,房地產、城建、工程機械、汽車、石化、鋼鐵、水泥等鋼材消耗大戶的項目建設用鋼量增幅,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在產能擴大、消費減少的情況下,鋼鐵出口“利空”消息卻接二連三傳來:4月份國家取消了鋼坯、生鐵出口退稅;5月初將鋼材出口退稅率下調了2個百分點;5月8日,國家有關部門又將鐵礦石、生鐵、廢鋼、鋼坯、鋼錠等產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產品目錄。對此,一些企業只得調整市場策略,一些產品不得不出口轉內銷。 另外,原、燃材料緊缺的現狀也同樣制約著鋼鐵業的盈利空間。2004年,鋼鐵行業生產成本平均上升了46%,預計今年將再上升15%。鐵礦石、焦炭、物流等日漸看漲,環保、土地、技術開發成本不斷上升,將使鋼鐵產業成本日益抬高,縮小了鋼鐵產品盈利空間。專家指出,我國鋼鐵原、燃料長期低價的格局已一去不復返,中國鋼鐵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也將不斷喪失。 6月下旬鋼價可能反彈中國鋼鐵業步入微利時代 “目前的鋼價下跌主要原因還是流通商沒有信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認為,目前市場的低價并非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而是因為流通商不知道價格底線在哪里,生怕買了被套,于是紛紛壓價甩貨,造成了鋼價的恐慌性下跌。 戚向東認為,從市場監測情況看,后期鋼材價格走勢仍不樂觀,前期影響鋼材價格下跌的幾個因素仍然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首先是鋼材供應量持續大幅增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國內鋼材產量達到11203萬噸,同比增長23.3%,其中4月份鋼材產量達到2953.3萬噸,同比增長23.7%。 其次是房地產的投資和施工面積增速回落,使建筑鋼材需求增長放緩。今年1~4月,我國房地產投資比去年同期降低了8.7個百分點;房地產施工面積比去年同期降低11個百分點。 第三是持續下滑的鋼材價格使鋼材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交易減少,加速了鋼材價格的下跌趨勢。 此外,國家對鋼鐵行業實施的一系列調控政策也將對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鋼材價格走勢產生影響。 不過,戚向東肯定地告訴記者,這種大跌行情不會持續太久,因為鋼價在不斷下挫的同時,也離底部價位越來越近了。他指出,目前鋼鐵市場流通價甚至比成本價還要低400~500元,如果繼續下去,即使流通商能夠挺住,鋼廠也得被迫關門。因為鋼廠對流通商的“售后追溯”和“保值銷售”一系列做法,會將虧損轉嫁到自己頭上,最后落個“流通商請客,鋼廠埋單”的結果。 據戚向東的判斷,由于國際市場上的回暖,我國鋼材價格將在6月下旬全面反彈,螺紋鋼、線材等受我國房市新政影響的鋼種價格都將有新的恢復。 在戚向東看來,鋼鐵產業步入微利時代后,仍能立于不敗之地的,只能是那些具有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