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吹響了“制造強省”的號角。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切實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深圳在2005年提出“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口號后,今年重提“制造業立市”。
????在制造業邁向中高端的過程中,廣東要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牢牢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今年以來,疫情有所反復,廣東制造業如何應對變化,增強韌勁?
????向目標沖刺,全力保障生產
????炎炎夏日,在“世界工廠”東莞,工廠車間里一片繁忙景象。3個月多前,受疫情影響,銘普光磁停產7天。當前,這家制造企業正開足馬力生產。“目前公司不缺訂單,最重要的事就是抓緊復工復產,積極和客戶溝通。”銘普光磁總經理李競舟說。
????企業在穩步推進復工復產的同時,也在調整打法解決難點堵點。東莞家具裝備制造企業南興股份以產品開發為源頭,多渠道尋找替代零部件。“現在,公司95%以上的電器元件已經采用國產同類型、同品質的電器元件。”南興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今年前5個月經濟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廣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4萬億元,增長3.8%。工業穩定增長的背后是投資不斷繼續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前5月,廣東制造業投資增長24.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9.8%。
????向主業賦能,著力轉型升級
????走進工業富聯打造的燈塔工廠,科技感撲面而來:一臺臺排列整齊的機器,在閃爍的綠燈中有序運行,機器人在不同流程的生產機器之間揮舞著機械臂,轉運著加工中的產品,工作人員只要在智能中控室監控就可全盤掌握各條生產線的狀態。
????作為國內最早進行數字化轉型探索的企業,工業富聯將燈塔工廠作為標桿業務之一。目前,公司在內部已打造4座世界級燈塔工廠。賦能自身發展的同時,工業富聯謀劃將燈塔工廠領域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制造業企業。
????在位于廣州開發區總部的工廠車間里,瑞松科技董事長孫志強看著一輛輛滿載著工業機器人的叉車,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些工業機器人裝備,即將轉載到車間外的大卡車上,啟程交付給客戶。
????孫志強介紹,如今不少企業都在探索數字化轉型,對工業機器人及相關設備的整體需求激增。“我們為車企提供的一條最新智能生產線上,54秒便可下線一臺整車,能同時滿足8個車型混線生產,1分鐘便可完成車型切換,減少作業人數78人。這樣一條生產線,一年就能為車企降低人力成本1560萬元。”孫志強說。
????向高端邁進,布局先進制造
????今年6月18日,匯川技術總投資達50億元的高端裝備研發生產基地開工建設,項目主要涉及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絲杠、數字化及研發等業務板塊,達產后預計年產28萬套精密絲桿、12萬套機器人。匯川技術表示,更好地發展高端制造裝備產業,離不開研發的持續投入和高端人才的培養。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達16.85億元;近幾年,匯川技術年研發投入已占到銷售額的8%至10%。
????作為制造業發展的“排頭兵”,廣東不斷引領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5G智能手機、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業加速崛起。
????坐落于深圳坪山的比亞迪,是為數不多掌握電池、電機等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車企。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對比亞迪而言,技術首先是為戰略服務的,其次才是為產品服務,研發人員是比亞迪最寶貴的財富。”
????6月初,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錨定發展網絡與通信等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區塊鏈等八大未來產業。深圳提出,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秉持“制造業立市”的出發點,以創新驅動搶占世界產業競爭格局的制高點。
????“產業群的試點和落地,將為深圳的高端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高端裝備產業規模會越來越大,產業供應鏈會愈發完善與穩定。”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認為。
????向未來布局,勇闖科技前沿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工業富聯在前沿科技領域不斷斥資加碼。在云計算方面,工業富聯已跨入邊緣運算、高效運算、元宇宙與云端游戲、車載電子控制組件等應用領域。在半導體方面,工業富聯未來3年將建立半導體工業互聯網生態,重點布局先進封裝、測試、裝備及材料、EDA軟件、芯片設計等領域。
????匯川技術計劃通過持續高比例研發投入,提升電機與驅動控制、工業控制軟件、新能源汽車電驅總成、數字化、工業機器人等方面的核心技術水平。
????在廣東,越來越多制造業企業將核心聚焦于研發創新,將研發核心聚焦于科技前沿。數據顯示,2021年研發費用在10億元以上的廣東制造業上市公司有29家。其中,中興通訊、美的集團、工業富聯的研發費用均超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