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李靜
近日,汽車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以及博世集團相繼發出預警,全球范圍的汽車芯片短缺,可能會影響汽車生產,這種影響將會持續到明年。
12月9日,時代周報記者采訪多家車企了解芯片供應情況。上汽大眾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由于全球芯片產業供應短缺,上汽大眾個別車型的生產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目前,德國大眾、大眾中國正與相關供應商開展協調工作,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芯片供應短缺問題確實存在,但并沒有那么嚴重。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芯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12月8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表示。
即使情況仍在可掌控范圍內,但車企的確面臨芯片短缺的現實問題。
“汽車領域總體對芯片的需求量還是相對較小,用量和手機等消費電子的量沒法比。如果存貨不夠,再加上供應不足,很容易造成缺貨。”12月9日,天津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顧問、創道投資咨詢總經理步日欣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
供需失衡問題凸顯
汽車行業“缺芯”的情況,將矛頭直指芯片產能不足問題。
12月9日,上汽通用相關負責人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短期內在用戶交付方面沒有問題,因為芯片方面有不同的供應商,但長期來看這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目前公司也在和上汽集團(600104)、通用公司溝通,來做全球資源的調配。”
步日欣介紹稱,目前短缺的汽車芯片最主要的是汽車專用的MCU(微控制單元)芯片。
據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車載MCU安裝量超25億。
12月5日,長城證券(002939)分析師孫志東在研報中表示,“全球疫情蔓延,芯片行業以及行業上游都受到沖擊,另外MCU芯片的上游8寸晶圓產能吃緊,近期東南亞芯片組裝工廠因為疫情停產,以及意大利芯片巨頭ST(意法半導體)出現大規模罷工則進一步加劇了MCU芯片的供給不足。”
實際上,不僅汽車行業芯片短缺,其他行業同樣面臨這一問題。
“不是某一品類芯片缺貨,MCU、GPU、顯示驅動、TWS耳機SoC、功率IC等都缺貨。”步日欣坦言。
更為嚴峻的是,芯片需求企業們不僅要面臨著芯片短缺的情況,同時還要應對芯片價格抬高的壓力。
方正證券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杭認為,全球半導體自今年三季度末開始進入被動補庫存階段,全球開始恐慌性缺貨,并帶來漲價預期。預計至少未來半年,晶圓、制造、封測各環節的供需失衡仍會持續,下游芯片缺貨漲價是趨勢。
據媒體報道,主要的汽車芯片制造商已表示正擴大生產,同時提高芯片價格,以應對這種供需失衡的情況,但汽車主機廠預計很難接受漲價。
“不是某一環節漲價,芯片、晶圓代工、封測都會相應漲價。”步日欣表示。
李邵華也提醒道,由于產業鏈各環節企業都在加長備貨周期,加之短期內芯片產能依然不足,芯片價格出現上漲或將不可避免。
國外企業壟斷市場
從通信到汽車,屢次在供應上“掉鏈子”的芯片,讓人們開始重視芯片國產化問題。
步日欣認為,“芯片的短缺還是短時性的,慢慢會恢復。產能短缺不會是加速芯片國產替代的主要因素。但芯片的國產化替代勢在必行,最主要的驅動力還在于國內企業不想受制于國外。”
長城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全球車載MCU的前5大供應商是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5家企業占據著全球汽車芯片約50%的市場份額。國內汽車芯片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所壟斷,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而國內只有少量企業如兆易創新(603986)(603986.SH)、比亞迪(002594)(002594.SZ)等能生產汽車芯片。
步日欣坦言,車規級芯片門檻比較高,對新元器件的穩定性和性能要求很高,所以很少有國內的芯片企業能進入到汽車核心市場。
這也促使芯片國產替代進一步提速。
9月19日,由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發起的“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聯盟主要包括整車企業、汽車芯片企業、汽車電子供應商、汽車軟件供應商、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共70余家企業。
“在資本推動下,機會窗口拉大了國產芯片的需求,所以對國內芯片企業來講反而是利好。”10月12日,芯片元器件交易平臺“芯片超人”創始人兼CEO姜蕾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很多相關廠家為了供應鏈安全的考慮,會找一些國產芯片替代。
12月7日,兆易創新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MCU產品增長快速,到三季度已超過2019年全年的業績。公司MCU業務2020年整體增長不僅來自某一個行業需求,在多個行業需求增長都比較明顯,預計業務增長將持續到2021年。
在步日欣看來,芯片國產化是大趨勢,但中國半導體產業追趕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