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年工作量超過4000小時,用一雙手打磨出數控機床的精度,他多次獲得黑龍江省技術能手、齊齊哈爾市技術能手、齊齊哈爾市技術狀元等榮譽稱號。他就是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華安集團有限公司特種機加廠機加二班副班長高級技師鞏遠志。
鞏遠志從19歲成為一名鉗工起,用22年打磨自己的“毫厘之功”,他希望,每臺經手的設備都能達到“零誤差”。20米長的工作崗位,陳列著十多臺打磨加工設備,九十年代的、八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最古老的一臺甚至是1956年生產。鉗工是機械工人中的萬能工,在很多人看來,鉗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在鞏遠志眼里,鉗工崗位是一個充滿藝術靈感和生命活力的小世界。他系統學習理論力學、結構力學、鉗工工藝學等相關專業理論和工藝方法。通過打磨、加工,賦予冰冷的零件以溫度與情感。成年人的頭發絲直徑約是0.08mm,數控機床制造工藝要求誤差不高于0.02mm,而鞏遠志把這個數字控制在0.01mm到0.02mm之間。
2013年,鞏遠志接手了一套壓藥群模的裝配工作,該模具是某型號項目燃油火種的壓藥專用模具,提供給自動壓藥生產線使用,整體由100個小壓藥模具組成,一共300多個零件,要求100個藥柱一次壓型完成,假如其中一個小模具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套壓藥群模不能使用,這套模具的的要求極高,模具的位置公差達到0.01mm,裝配誤差更是難以消除。摩擦力大的話,會引起它的燃爆,一定要保證它的相對間隙要合理準確。
當時,很多老鉗工師傅面對這套模具都紛紛搖頭,但鞏遠志卻堅信“我能干”,他從模板的鏜孔開始著手,精準控制孔位,并逐一測量壓藥沖子和壓藥模子的尺寸,為它們標記和選擇合適的位置,遇到不合適的地方,通過墊料和研磨等方式,調整模具的細微誤差。合模是個細致而且考驗耐力的過程,鞏遠志幾乎連續單位加班36個小時,通過不下30次的反復調模,修研,壓藥群模完全合格交付使用單位,使用過程中100個小模具無一出現啃模,粘模、磨損等現象。公司對這套模具的使用效果非常滿意,后期該項壓藥群模改進創新項目獲得了2013年公司“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一等獎。
鞏遠志不但善于鉆研,更善于總結。多年的經驗積累,使他在軍品生產、科研及工具工裝、非標設備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和國防專利技術。他還樂于將自己的技藝分享給同事,成功培養了多名后備人才,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不失本心,不慕浮華,鞏遠志幾十年如一日,只想把一件事做好,鉆得進去,沉得下心,吃得了苦,鞏遠志用22年青春修得匠心,雙手打磨出人生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