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了2019年我國經濟政策的走向。在會議列出的明年重點工作任務中,第一條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引發海量解讀。
在當前背景下,制造業升級作為重量級議題被聚焦,無疑有其指向性:都知道,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而制造業是是實體經濟的骨架,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所以說,持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增強實體經濟、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著力點,也是避免產業發展“空心化”誘發“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路徑。
在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在于供給側結構的形勢下,由制造業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化解供需兩側的結構性失衡,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制造業要發展,但這里的發展,指向的不只是“量的積累”,更是“質的提升”,憑著提質增效被導向“高質量發展”的節奏。也只有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支撐起“巨大的國內市場”,跟上消費分級情勢下的多層次需求,也突破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低端鎖定”,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圖景就跟四個字聯系在一塊——“大而不強”。“大”主要體現在,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超過20%等數據上;“不強”則是指,我國制造企業很多仍是以代工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勞動生產率低下,整個被鎖定在制造業四種序貫式升級模式的前兩個階段(即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卻很難實現更高位階的功能升級、鏈條升級,到頭來,也只能處于微笑曲線的最低端,用通俗些的話說,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別人拿利潤里的大頭,自己拿小頭。
問題是,無論是國內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斷攀升,還是發達國家積極推行“再工業化”戰略,都讓我國制造業發展走到了“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鍵節點,不轉型不行。以往依靠低成本要素支撐規模擴張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進行動能轉換、提高創新能力等,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得益于“三去一降一補”,大量過剩的低端的產能被淘汰,很多稀缺的要素資源被釋放,這為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接下來,顯然有必要在“做強”上狠下功夫。這包括補齊關鍵短板和弱項,優化要素結構,也包括通過品牌和產權的加持,提升制造業的整體品牌價值和產品附加值。
提升品牌價值,就得先打造品牌。品牌不光是要有商標,還得有用戶認可度。2016年國辦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就明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制造類企業的經營模式通常是“生產、銷售、再生產”,價值增值主要發生在銷售環節,若沒有品牌加持,銷售也就沒有議價增值籌碼。也只有品牌做優做精了,制造業升級從技術到品牌的閉環才能完成。
揆諸現實,很多企業也在著力打造自身品牌,想從“代工廠”變身為“品牌商家”。但品牌沒那么容易打造,這絕非貼個LOGO就能了事,否則也就沒那么多貼牌商品與山寨貨了。特別是對那些中小企業而言,資金規模、營銷通路、運營能力的匱乏,試錯成本的高昂,都抬高了其做品牌的難度。
這也成了中小實體企業的現實痛點:它們沒法“+品牌”,進而實現“品牌+”,只能被鎖定在代工、貼牌、批量出口的生存路徑上——即便它們生產的商品有質量保障,出口被標上國外大牌LOGO后轉內銷會賣出高價。因而,要支持這些中小企業發展,要解決的,不光是融資難題,更有自有品牌打造的掣肘。
而今,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為制造業里的廣大中小企業“先+品牌,后品牌+”提供了機遇。為中小企業打造品牌賦能,也貼合電商平臺“增能”之需。
對電商平臺而言,在市場上的知名品牌被各平臺近乎“瓜分”完畢后,它們也需要找到新“貨源”和供給端保障。可在此之前,電商平臺更多的是在整合需求側,是跟實體店“搶飯碗”;就算后來有了O2O等新業態,那流量導入帶動的,也只是商品的銷售量,而幾乎很少深入影響生產制造端。在此語境中,電商平臺們在用線上流量影響線下的商品流通外,還在試圖擴展邊界,通過對制造者、零售商、消費者關系的重新捏合去帶動商品制造,也改變現有的零售生態。
作為新電商平臺的拼多多,就在這方面邁出了步子,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制造業企業低成本培育品牌。就在日前,僅用3年時間就為三億用戶構建全新購物模式的拼多多,打造了聚焦中國中小微制造企業成長的系統性平臺——“新品牌計劃”。其目標在于,扶持1000家多種行業的工廠品牌,通過大數據支持、專家診斷、研發建議等,還有傾斜流量、推薦位資源,增加其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設,既幫它們高效率地觸達數億消費者,打造貼近市場、貼近C端的自主品牌能力,擴大產品消費市場。
對C2M模式、與C端廣闊線上市場有著緊密聯系的拼多多來說,鏈接起制造業和消費者的“太平洋管道”,幫助中小企業尋找品牌定位與價值,顯然有助于讓更多制造業企業借力“品牌+”,提升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力。
而回歸從生產端至零售端的供應鏈本源,將流量作用于推動精細化運營,用大數據分析拉動訂單,用全程可視化取信用戶,也能幫企業發掘內需新藍海,從過去福特式流水線工業制造走向少SKU(庫存)、高訂單、快周轉的大規模定制,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這樣一來,制造業企業能破解渠道與產能之困,而用戶也能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宜有好貨”利好,最終企業和用戶都從中受益。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得以技術推動的質量發展和品牌打造為抓手。自主品牌能力跟上去了,更多的國內制造業企業才能擺脫價值鏈“低端鎖定”,在“做強做優”的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