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9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鋁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下稱《規劃》)和《鋁工業產業發展政策》(下稱《政策》)。然而,兩份文件通過之后的...
2005年9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鋁工業發展專項規劃》(下稱《規劃》)和《鋁工業產業發展政策》(下稱《政策》)。然而,兩份文件通過之后的產業政策遲遲不見蹤影。
從國家發改委獲知,《規劃》與《政策》于10月11日正式對外發布。即將浮出的產業政策業已明確提出,鋁工業作為一個高耗電產業,其發展要與國家能源狀況相適應,且必須置于國家宏觀調控之下。因此,今后中國將“嚴格準入標準,嚴格新上電解鋁項目,限制現有企業盲目擴大產能;嚴格氧化鋁項目建設,確保氧化鋁工業有序發展”。
業內普遍認為,即將發布的鋁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將是中國決心跨越以高耗能為基礎的重化工發展階段的又一明確信號。而此前推出的《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鋼鐵產業政策,都已明確限制外資在這兩個行業控股;鋼鐵行業更叫停擴張產能的步伐,規定原則上不同允許設立新的鋼廠。此舉與鋁產業政策可謂一脈相承。
電解鋁出口大門關閉
據《財經》獲知的鋁產業政策文本,在增量方面,對高耗能的電解鋁產業及其上游鋁礬土礦開采,將給予嚴格限制。另外,今后電解鋁將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收縮為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以滿足內需為主。
事實上,這一影響已在此前的一系列具體調控政策中顯現出來。今年1月1日,國家取消電解鋁出口退稅,反征5%出口稅,致使大部分電解鋁企業壓縮了出口數額。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長中,90%依靠來料加工貿易。
進而,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從今年8月22日起,將氧化鋁(含鋁礦砂)和鐵合金礦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國家不再審批新的加工貿易合同;對已經發放的加工手冊仍可使用。由此,電解鋁出口的另一扇大門被封閉了。
有傳言稱,在鋁產業政策出臺后,發改委將考慮對電解鋁出口加征20%出口稅——這等于完全關閉了電解鋁出口的大門。
一方面,嚴格控制電解鋁及其原料氧化鋁的新增產能;一方面,關閉電解鋁出口市場,電解鋁產業正面臨空前的“政策嚴冬”。
專家分析,國家對電解鋁產業施以苛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實際上沒有發展高耗能工業的條件。自2000年以來,電解鋁國際市場行情轉暖,加上中國電解鋁產品在國際的價格優勢,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加入到電解鋁行業的擴張狂潮中。
電解鋁的主要成本來源于電價。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看來,中國低廉的電價和油價,為中國高耗能工業創造了發展的平臺;但低價建立在一個扭曲的定價機制上,沒有反映中國能源的真實狀況。具體到鋁產業,中國鋁礬土礦儲量并不豐富,據目前測算,只能維持13年的開采。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產業由鼓勵轉向限制是一種必然。改革開放初期,鋼鐵、鋁等作為基本原材料,與GDP的增長直接掛鉤。但近年來能源供應持續緊張以及環境惡化,使決策者逐漸考慮跨越重工業發展階段,尋求節約環保型的發展路線。
業界普遍對限制鋁產業增量的產業政策表示理解,但也存在著各種擔憂。
從國家發改委獲知,《規劃》與《政策》于10月11日正式對外發布。即將浮出的產業政策業已明確提出,鋁工業作為一個高耗電產業,其發展要與國家能源狀況相適應,且必須置于國家宏觀調控之下。因此,今后中國將“嚴格準入標準,嚴格新上電解鋁項目,限制現有企業盲目擴大產能;嚴格氧化鋁項目建設,確保氧化鋁工業有序發展”。
業內普遍認為,即將發布的鋁工業產業發展政策,將是中國決心跨越以高耗能為基礎的重化工發展階段的又一明確信號。而此前推出的《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鋼鐵產業政策,都已明確限制外資在這兩個行業控股;鋼鐵行業更叫停擴張產能的步伐,規定原則上不同允許設立新的鋼廠。此舉與鋁產業政策可謂一脈相承。
電解鋁出口大門關閉
據《財經》獲知的鋁產業政策文本,在增量方面,對高耗能的電解鋁產業及其上游鋁礬土礦開采,將給予嚴格限制。另外,今后電解鋁將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收縮為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以滿足內需為主。
事實上,這一影響已在此前的一系列具體調控政策中顯現出來。今年1月1日,國家取消電解鋁出口退稅,反征5%出口稅,致使大部分電解鋁企業壓縮了出口數額。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長中,90%依靠來料加工貿易。
進而,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從今年8月22日起,將氧化鋁(含鋁礦砂)和鐵合金礦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國家不再審批新的加工貿易合同;對已經發放的加工手冊仍可使用。由此,電解鋁出口的另一扇大門被封閉了。
有傳言稱,在鋁產業政策出臺后,發改委將考慮對電解鋁出口加征20%出口稅——這等于完全關閉了電解鋁出口的大門。
一方面,嚴格控制電解鋁及其原料氧化鋁的新增產能;一方面,關閉電解鋁出口市場,電解鋁產業正面臨空前的“政策嚴冬”。
專家分析,國家對電解鋁產業施以苛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實際上沒有發展高耗能工業的條件。自2000年以來,電解鋁國際市場行情轉暖,加上中國電解鋁產品在國際的價格優勢,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加入到電解鋁行業的擴張狂潮中。
電解鋁的主要成本來源于電價。在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看來,中國低廉的電價和油價,為中國高耗能工業創造了發展的平臺;但低價建立在一個扭曲的定價機制上,沒有反映中國能源的真實狀況。具體到鋁產業,中國鋁礬土礦儲量并不豐富,據目前測算,只能維持13年的開采。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對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產業由鼓勵轉向限制是一種必然。改革開放初期,鋼鐵、鋁等作為基本原材料,與GDP的增長直接掛鉤。但近年來能源供應持續緊張以及環境惡化,使決策者逐漸考慮跨越重工業發展階段,尋求節約環保型的發展路線。
業界普遍對限制鋁產業增量的產業政策表示理解,但也存在著各種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