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光伏行業都是中國與歐美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重災區”,但在歷經波折之后終于迎來重大利好——8月31日,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公告,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將于9月3日午夜到期后終止,也就是9月4日起恢復正常貿易。
9月1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發表談話時表示:“歐盟終止對華光伏‘雙反’措施,將使中歐光伏貿易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態,為雙方業界合作提供更加穩定和可預期的商業環境,真正實現雙方產業的互利共贏。”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于相關出口企業而言,這無疑是重大利好。歐盟曾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由于“雙反”,中國光伏企業備受沖擊,包括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知名企業,都因為歐盟“雙反”最終破產。不過,如今中國光伏出口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以新興市場為主的“遍地開花”局面。
終止對華光伏“雙反”
歐洲當地時間8月31日,歐委會發布公告稱,對中國太陽能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在實施5年之后,會在9月3日午夜正式到期。歐委會這份聲明指出,在考慮生產者、太陽能板的使用者與進口者等多方需要之后,歐委會決定,這些措施到期終止符合整個歐盟的利益最大化。這一決定也考慮到了歐盟新的可再生能源目標。
早在2013年,由于部分當地制造商提出中國產品價格太低導致其不得不歇業停產,歐盟首次對中國光伏生產商采取了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那年起,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被征收高額關稅,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數量也呈現出快速下滑趨勢。
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3年以來,我國光伏產品出口整體呈現下跌趨勢。尤其是對美國和歐洲,呈現“斷崖式”下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表示,出口到歐美的光伏產品價格下滑較為嚴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歐美等國頻繁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影響。從我國出口的組件在被征收反傾銷、反補貼稅后失去競爭力,也是對歐美出口持續下跌的原因之一。
對于歐盟終止對華光伏“雙反”,商務部發言人表示,中方歡迎歐盟終止對華光伏“雙反”措施。中歐光伏貿易爭端逐步得到解決,是在雙方高層關注下,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通過磋商成功解決貿易摩擦的典范。歐盟終止對華光伏‘雙反’措施,將使中歐光伏貿易恢復到正常市場狀態。
光伏行業專家趙玉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歐盟終止‘雙反’和最低價格承諾,中歐將恢復光伏產品的正常貿易,這也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更多海外市場機會,預計歐盟將對價廉物美的中國光伏產品產生更大需求。此外,歐盟對光伏的支持態度以及消除貿易壁壘的做法將在全球范圍產生示范效應,這樣會給光伏企業帶來極大信心。”
我國光伏出口格局已變
在“雙反”壓力下,中國光伏出口趟出了一條新路。公開數據顯示,在歐盟對華光伏“雙反”前,歐洲市場約占全球新增光伏系統裝機量的70%以上,國內光伏制造企業主要以出口為主,美國和歐洲是中國光伏企業主要的出口市場,其中歐盟的市場份額約占80%。
隨著光伏產品頻繁成為歐美發起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犧牲品”,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逐漸形成了以新興市場為主的“遍地開花”局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5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當中,印度市場占據20.1%,日本占據13.7%,澳大利亞占據13.3%,巴西占據5.5%,巴基斯坦占據2.5%。此外,雖然近年來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體呈現下跌趨勢,但2018年上半年的表現卻十分搶眼。2018年一季度,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額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上升。上半年,光伏產品出口價格下降近30%,但出口額卻增長20%以上。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副理事長趙玉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近幾年光伏行業發展非常快,尤其是在光伏制造領域成績突出,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政府補貼。除了傳統歐美市場以外,新興市場對于光伏產品的需求依然十分巨大。這也為國內光伏企業降低歐美“雙反”調查負面影響開辟了其他渠道。
“我想強調的是,歐洲終止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是非常明智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是全球的大趨勢,歐盟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環境治理方面一直是非常積極的,加強與中國市場的合作與交流是互利共贏的,不應當為了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趙玉文說。
王勃華在一場研討會上也指出,從全球視野分析,光伏發電成本不斷下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其成本已經低于常規能源,光伏市場正在被激發,預計全球市場仍將保持穩定甚至增長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