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是我國出口企業今年以來比較一致的感受,也成為2017年外貿關鍵詞。這一年,我國外貿將三年來首次回歸正增長,圓滿完成年初定下的“實現回穩向好”的目標。
時近歲末,記者在珠三角等地和廣交會等平臺走訪代表性大企業時,得到了不少好消息:今年上半年,美的海外收入313.3億元,同比上升14.77%,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說,預計集團全年海外收入占總營收比例有望接近50%;TCL董事長、CEO李東生說,今年TCL海外業務收入保持穩步增長,預計未來占總營收比重將超50%。青島海信國際營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聃也透露,2017年海信彩電業務的海外收入將首次超過國內收入。
這種向好態勢不僅在我國傳統出口優勢領域出現,在一些新型產業領域也一樣明顯。就在12月初,深圳比亞迪公司向日本沖繩那霸新港正式交付10輛K9純電動客車。這是日本國內迄今最大一筆新能源客車采購訂單,也是沖繩首支純電動巴士車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企業剛剛開發摩洛哥市場,未來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非洲的應用。
增速的背后,更加可貴的是結構的變化和動能的切換:這一年,我國外貿新動能愈加顯現,外資結構持續優化,對外投資擠出“水分”。
看外貿,今年以來,我國一般貿易出口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4.4%,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8.1%,其中汽車、計算機及其零部件、集成電路和手機分別增長27.5%、19.3%、12.7%和9.1%。民營企業繼續保持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我國對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快速增長。
看外資,今年以來,高技術業吸收外資增長迅猛。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9.9%和100.9%,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吸收外資分別增長42.7%和167.1%。近期,美國思科、通用電器、沃爾瑪,德國西門子、巴斯夫、歐綠寶等一批世界500強或行業龍頭企業已對我國投資或意向投資。
看對外投資,今年以來,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進一步有效遏制。“擠水分”效應下整體對外投資下滑的同時,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占比進一步提升,對外承包工程帶動貨物出口137.3億美元,同比增長3.9%。
外貿、外資、對外投資,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緊密程度融合。《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傳統的出口企業正通過融入跨境電商、加速技術升級、拓展海外市場等方式,從渠道、產品、市場多個維度加大創新力度,融入全球的方式也從最早的單一出口“賣全球”,轉變為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買全球”、“布局全球”。
“在轉型跨境電商的初期,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僅僅是音箱的生產商和制造商,但隨著我們利用創新的產品,借助電商平臺不斷突破國際市場,我們看到了跨境電商領域蘊含的巨大潛力,也因此開始著力打造DOSS品牌。未來,我們的企業愿景是‘打造智能家居閉環生態鏈’。”深圳萬德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說。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亞馬遜全球開店亞太區負責人戴竫斐說:“當前,貿易環境發生巨大變革,跨境電商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出口的重要通路。”亞馬遜日前全新發布“下一代貿易鏈”整合解決方案,借助亞馬遜的全球資源與本地化專業服務,滿足不同類型中國賣家的多樣化升級需求,充分把握新貿易時代賦予的無限商機,助力中國賣家“揚帆出海”。
襪業企業中昊針織總裁高寶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企業已經有1200臺智能機器人投入使用,通過采用先進設備和新型原料,不斷開發出新產品,以高檔襪品參與國際競爭。
不論是山東等環渤海灣區域還是珠三角、長三角區域,紡織鞋帽等代表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遍同時在開展產品升級和海外布局。即發集團、華孚色紡、岱銀集團等一批老牌紡織企業都已經在海外設有大量工廠。這些海外生產基地與國內設計研發中心相配套,成為不少中國紡織企業產業鏈的自然延伸。
除了海外產能的加速擴展,紡織企業的海外投資形式也越來越多元,通過品牌收購、渠道拓展、技術合作、資本運作等方式,中國企業不斷進行轉型升級,以此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從緊挨消費市場、縮短營銷成本出發,我們海外銷售以經銷商為主體,進入大型商超、百貨公司等場所。”上海絲綢集團品牌發展有限公司海外業務部專員陸欣說。目前,公司正籌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設第一家海外直營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貿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有效引導支持對外投資。
業內分析指出,下一步,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將成為重點,擴大進口的系列政策也有望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