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上半年,全球航運市場震蕩加劇,國際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我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長,新承接船舶訂單降幅收窄,但手持訂單持續下降,融資難、接船難、盈利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船舶工業平...
今年上半年,全球航運市場震蕩加劇,國際原油價格低位徘徊,我國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長,新承接船舶訂單降幅收窄,但手持訂單持續下降,融資難、接船難、盈利難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降一增
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265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7.4%。承接新船訂單115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9%。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28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0.5%,比2016年底下降16.8%。
上半年,全國完工出口船25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7%;承接出口船訂單101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9.1%;6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767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2.1%。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4.7%、88.2%和92.6%。
2017年1~5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為111億美元,同比增長17.1%。我國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仍占主導地位,其出口額合計74.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6.5%。我國船舶產品出口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洲仍然是我國船舶出口的主要地區。我國向亞洲出口船舶金額為49.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4.8%;向歐洲出口船舶金額為23.9億美元,占21.4%;向大洋洲出口船舶金額為16.4億美元,占14.7%。
船舶行業經濟效益保持平穩
2017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39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6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船舶制造業1447.7億元,同比下降1%;船舶配套業386.1億元,同比增長2%;船舶修理業98億元,同比增長27.8%;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289.9億元,同比下降7.4%。
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8.5億元,同比下降4.7%。其中,船舶制造業60.4億元,同比增長12.8%;船舶配套業23.3億元,同比增長21.4%;船舶修理業2.6億元,同比增長153%;海洋工程專用設備制造5.7億元,同比下降63.3%。
上半年,53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231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5.8%。承接新船訂單104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0.7%。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783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1.7%。
53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完工出口船220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2%;承接出口船訂單92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3%;6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728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3.2%。出口船舶分別占重點造船企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5%、89%和93%。
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50億元,同比下降6.6%。其中船舶制造產值810億元,同比下降16%;船舶配套產值128億元,同比下降17.2%;船舶修理產值55億元,同比增長3%。
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產值732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船舶制造產值520億元,同比下降17%;船舶配套產值27億元,同比下降20%;船舶修理產值34億元,同比增長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80億元,同比下降11%;利潤總額9.8億元,同比下降49%。
新造船市場探底止跌 高端船舶批量承接
上半年,全球新造船市場出現探底跡象,新船訂單量有所增長。我國骨干船舶企業緊緊抓住市場回升契機,積極開拓市場,批量承接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船、8.4萬立方米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鄄GC)、11.5萬噸成品油船、1.75萬噸化學品船、1.55萬噸貨物滾裝船、1.3萬噸甲板運輸船和極地探險郵輪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訂單。上半年,我國新接船舶訂單463萬修正總噸,同比增長11.3%,位居全球第一,新船修載比(修正總噸/載重噸)達到0.4,再創歷史新高。
我國骨干船企利用航運市場有所好轉的有利時機,積極作為,抓緊完成交船,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長超過50%。超大型原油船(VLCC)、6.4萬噸散貨船等主流船型實現批量交付,全球最先進6000噸拋石船、全球首制2.5萬噸LNG高壓雙燃料雜貨船、全球最大3.8萬立方米乙烯運輸船、全球最大2.1萬噸水泥運輸船、全球最大1.9萬噸客箱船、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FPSO)、半潛式海洋牧場、飽和潛水支持船等一批高端船型和海洋工程裝備成功交付船東。2萬箱集裝箱船順利出塢,8.5萬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開工建造,全球最大非官方醫院船等項目有序推進。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骨干企業積極開展特種船舶、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裝備的研制和應用,并在細分市場領域取得明顯成效,青島武船承建世界首制深海半潛式大型智能漁場“海洋漁場1號”并順利交付;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雙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助力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成功;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中小型化學品船手持訂單位居世界第一,江南造船集團超大型氣體運輸船(VLGC)手持訂單位居世界第二。
國際船舶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骨干企業加大精益管理,降成本,多措并舉提升效率。中船黃埔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工作,通過嚴格執行預算管理、開展成本專項管理、積極抓好采購管理等多措施“截流”,降低成本費用超過3億元;山船重工實行修船車間獨立核算,促進修船車間降本增效,船體等主要車間定額消耗材料費用比標準降低18%。骨干企業扎實推進現代造船模式,全力推動效率提升,揚子江船業通過持續推進生產管理系統軟件(YSS)的使用,下水完整性及均衡節奏生產顯著提高,造船效率不斷提升;中航威海船廠以建立現代造船模式為主線,優化生產流程,在建船舶分段無余量制造率達90%以上,部分分段建造預舾裝完整率接近100%。
做穩船海主業 穩步開展多元經營
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66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骨干企業在做穩船海主業的同時,積極利用現有設備設施開展相關業務,努力提升船廠盈利水平。在盾構機、陸用電站、陸用環保、海上風電/風塔、橋梁鋼結構等非船領域市場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中船工業集團成立中船海洋動力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加快企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中船重工集團通過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打造了創新型風電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