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總理出訪歐洲期間,“中國制造”獲得了很多助力。在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中,總理指出,中方愿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
在總理出訪歐洲期間,“中國制造”獲得了很多助力。在中德總理年度會晤中,總理指出,中方愿將“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等發展戰略更好對接。在布魯塞爾與比利時首相米歇爾共同參觀吉利沃爾沃汽車創新成果展時,李克強總理鼓勵中國企業在開放與合作中提高技術水平,錘煉工匠精神,升級中國制造。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實施“互聯網+”行動、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制造業成為主戰場,是由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所決定的,是由新一輪制造業制高點競爭所決定的,是由“互聯網+”融合發展趨勢所決定的,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
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決定著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制造業是物質財富的主要源泉,是最主要的就業途徑。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積累和發展,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達24.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3.3%。工信部部長苗圩撰文指出,我國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的比重超過20%,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按照國際標準分類,在制造業的全部22個大類中,我國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種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工業制成品出口約占全球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國。
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是我國吸納就業的最主要產業。2015年末,我國城鎮單位制造業就業人數達5068.7萬人,占城鎮單位就業總數的28%,位居各行業第一位。制造業就業帶動效應明顯,其發展可大大帶動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各行業的就業。
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制造業處在重塑發展理念、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加速融合,對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新工業革命正在醞釀興起,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達國家聚焦實體經濟發展,推行“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英國發布“工業2050戰略”,法國頒布“新工業法國”計劃,日本啟動“再興戰略”,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的領先優勢,搶占制造業高端領域,拉大與我國的距離。
發達國家積極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的同時,新興國家快速崛起,他們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成本不斷搶占加工制造業的份額,對我國造成擠壓效應。加快數字化轉型,成為我國制造業應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雙重競爭壓力的必由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制造業成為“互聯網+”的主攻方向。互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靈魂,是最具活力的領域,具有“融合賦能”的重要作用?;ヂ摼W在三大產業中呈現由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一產業逆向滲透融合的基本路徑。自我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20多年來,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零售、物流、交通、金融、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業,正在加速向制造業滲透。從“互聯網+”的發展路徑來看,制造業成為當前的主攻方向。
從國際上看,工業互聯網是我國亟需補足的短板。我國是互聯網大國,消費互聯網領先全球,而以工業互聯網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產業互聯網與歐美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充分發揮制造業大國和互聯網大國的雙重優勢,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是進一步增強我國互聯網優勢的迫切需求。
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也是國家戰略要求。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他強調:“要著力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出臺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部委層面,工信部印發了《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并聯合其他部委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這些政策的指引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深化,制造業將成為實施“互聯網+”行動、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
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制造業成為數字經濟的主戰場,是數字經濟演進邏輯的客觀體現,是發展新經濟、釋放新動能的必然選擇,是增強國際競爭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