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7日,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開幕,會上工信部發布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下稱《規劃》)。《規劃》提出,中國智能制造的推進將分兩步走,“十三五”期...
12月7日,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開幕,會上工信部發布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下稱《規劃》)。《規劃》提出,中國智能制造的推進將分兩步走,“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領;到2025年,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撐體系,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針對智能制造面臨的瓶頸和行業“痛點”,《規劃》在裝備、技術、標準、試點示范、商業模式等方面設置了十大重點任務。
12月7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當前中國制造業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并存,“多元現狀”與“多元需求”并存,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注定要不斷探索、反復試錯。
辛國斌表示,目前已有16個省級政府發布了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指導意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開展了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數字化、智能化并聯發展
參與《規劃》制定的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副所長王影在12月7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規劃》在2014年已開始了前期研究,今年7月完成了初稿,并在9月提交工信部部長專題會審議。
其背后是智能制造正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王影介紹,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圍繞智能制造已出臺了許多政策,《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智能制造專項、試點示范、并在制訂相關標準。
與上述政策不同的是,《規劃》側重于從中長期為智能制造提供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意見。王影認為,《規劃》的最大亮點是首次提出“兩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具體來講,到2020年,核心支撐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制(修)訂智能制造標準200項以上,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供應商,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規劃》提出,將分類分層指導,分行業、分步驟推進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制造的普及,以及智能化制造的示范引領。
“我們在德國參觀學習時,西門子很明確地發問中國制造尚未實現數字化,為什么就提智能制造?”王影認為,中國的智能制造是一個齊頭并進的過程,“十三五”時期既做數字化的普及,也要做智能化的探索,“數字化是個廣義的概念,這一階段還包括自動化、信息化等內容”。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在發布《規劃》時表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新型生產方式,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
信息化方面國家層面已有布局。1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促進資源互聯集成、高效利用,提升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電子一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智能制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制造業信息化,而智能制造急需解決企業的動力機制問題:由于在制造業信息化的初期投資巨大,只有在投入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跨過盈利平衡點。
周劍認為,目前的智能制造在部分大型央企、國企中發展態勢較快,這是因為在政策驅動下這些企業對制造業信息化有更強的積極性;而對于更多的民企和中小企業,未來更大的動力可能來自于市場的橫向競爭。
“一些企業在智能制造的初期可能不賺錢,但如果周圍的競爭對手都在做,競爭的壓力會倒逼其建設這方面的能力,在推動一段時間后他們會從智能制造中獲得好處,就會轉化為自發的動力。”周劍說。
十大重點任務
辛國斌介紹,近兩年來,已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覆蓋了63個行業,初步培育形成了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五大智能制造新模式。
不過,目前中國制造業最大的問題仍是大而不強,在智能制造領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軟件、控制系統、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等領域嚴重受制于人。《規劃》提出的十大重點任務正是切中了這些瓶頸。
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區域智能制造協同發展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等。
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方面,《規劃》提出攻克關鍵技術裝備,提高質量和可靠性,推進在重點領域的集成應用。
《規劃》要求重點促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工程機械、智能船舶、智能照明電器、服務機器人等研發產業化,開展遠程無人操控等智能服務。
王影認為,中國制造的智能化轉型為智能裝備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智能制造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涉及成千上萬的企業技術改造,他們在升級設備時也一定會用到軟件、系統、關鍵部件以及成套裝備,我們要在發展過程中將這些產業帶動起來;同時要注意中國與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短板。規劃要求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布局和積累一批核心知識產權。
智能制造如何避免“上熱下冷”,必須解決企業層面的落地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走訪多家相關企業時了解到,目前企業對智能制造普遍態度迷茫,一方面,相對于巨大的成本投入,企業對智能制造的效益預期并不明朗;另一方面,企業對如何向智能化轉型也沒有清晰的路徑可以借鑒。
王影認為,一般講,智能制造大都由大企業來主導,中小企業資金技術存在短板而缺乏積極性,智能化轉型面臨著中國企業小、散、弱的問題。因而《規劃》的一項任務是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引導中小企業推進自動化改造,建設云制造平臺和服務平臺。
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委會委員屈賢明在12月7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初期的智能制造未必適合所有行業,應當以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產能不足的行業為主,其推進前應從人力、質量、成本、節能等方面做好需求分析,先易后難,從見效快的項目和行業尋求突破口。
屈賢明認為,智能制造不需要盲目追求高水平的智能化,不追求無人化,要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按照單點-生產線-車間-工廠的路徑循序漸進地分步推進。
據悉,在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方面,工信部先后指導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家電業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與中德智能制造聯盟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