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總是將人的視線引到過去,發展往往伴隨著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如果站在1985年的章丘刁鎮糠醛廠大院里,誰都不會想到有朝一日這里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呋喃樹脂生產基地和亞洲最大的高檔酚醛...
歷史總是將人的視線引到過去,發展往往伴隨著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如果站在1985年的章丘刁鎮糠醛廠大院里,誰都不會想到有朝一日這里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呋喃樹脂生產基地和亞洲最大的高檔酚醛樹脂生產基地,那個曾被稱為“誑錢廠”的糠醛廠再也不是一年賠上200萬的“包袱”了。翻開歷史這本厚重的書,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一家企業的發展歷程。
無力:刁鎮的“包袱”——糠醛廠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于1953年-1957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此期間,前蘇聯在全國各地援華建設了156個項目,其中之一為濟南輕工化學品廠的糠醛項目。
1979年,為支援章丘經濟建設,濟南輕工化學品廠的糠醛車間遷到濟南城區以東、章丘北部的刁鎮,成立刁鎮糠醛廠。作為一家只有一個生產車間的鄉鎮企業,刁鎮糠醛廠的唯一產品是由玉米芯初加工成的糠醛,這種從植物中提取的化學物質,可用作有機合成的原料,也用于合成樹脂、清漆、農藥、醫藥、橡膠和涂料等。
由于收不起來玉米芯,原材料不足,刁鎮糠醛廠并沒有出現紅紅火火的生產場景,反而是“生產不正常,工人老放假”的一片落敗景象。
1979年-1984年間,這個被稱為“刁鎮的包袱”的糠醛廠,最差的時候一年虧損200多萬元,在當時,200多萬元不僅僅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么簡單。
因為這200多萬元,刁鎮糠醛廠有了一個別名——刁鎮“誑錢廠”,諧音稱呼中透露出當時工人們的無奈。
這個廠不僅“誑錢”,還“誑人”。先后兩任廠長希望改善經營狀況,他們除了發展糠醛生產這一主業外,還根據彼時其他“賺錢的門道”賣過化肥、干過手工竹簾編織,不過,糠醛廠的生意并沒有因此而變好,反而被當地人們戲謔“上北京,下濟南,一年賠上200萬”,這兩任廠長也先后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1979年,刁鎮糠醛廠只是這么一個老車間。如今已被圣泉保護下來,準備設為圣泉博物館。
無奈:“死馬當作活馬醫”
時間到了1985年,刁鎮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制”。
這一年也是刁鎮糠醛廠發展史上的重要一年。因為糠醛廠的存留與否已經成了當地黨委會的會議議題,是留,留下誰來干?是撤,撤了以后怎么辦?
這個時間,在離糠醛廠五六公里外的刁鎮尹家村,已經有一個年輕人靠著做蠟燭早早成了村里的“萬元戶”,這個年輕人同時還在村里的鑄管廠工作,31歲時已經從會計業務員干到了分管經營的副廠長。
機緣巧合,這個年輕人進入了刁鎮主要領導的視線,“死馬當作活馬醫”,不如讓這個年輕人試一試的想法開始在刁鎮主要領導心里成形。
不過,這個年輕人可沒有這么容易被說服,經過3次做工作,這年輕人才決定試一試,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條件——一是圓了自己解決組織問題的愿望,二是在正式接手糠醛廠之前,他希望到全國去考察一下外地糠醛廠的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年輕人就是唐一林,現任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唐一林動身到全國考察糠醛項目了,然而,他的腳步僅僅到臨縣鄒平,就折返回了刁鎮,因為,外地的糠醛廠全都紅紅火火,掙錢得很。回到刁鎮,唐一林只給了當時的領導3個字:“好,我干。”
轉變:企業實現扭虧為盈
剛走進糠醛廠大門,唐一林就看到幾個工人背著鋪蓋往外走,留在廠里的工人也玩的玩,聊天的聊天,曬太陽的曬太陽。對于這個新上任的年輕人,工人們并不看好,“五六十歲的老頭都‘干死’了,來個‘毛頭小子’能行嗎?”
唐一林一上任就研究起生產問題,他認為工業化企業不能連續生產是最大的問題,對于糠醛廠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原材料玉米芯的收購問題,為此,唐一林積極奔走,尋求各種良方,很快糠醛廠走向了正軌,加上唐一林主動砍掉了不賺錢的副業,上任第一年,企業就實現了扭虧為盈。
很快,唐一林意識到,單純進行粗加工利潤太低,掙不到錢,企業應該進行產品深加工,用糠醛深加工生產呋喃樹脂便成為了首選,經過考察、研究,第一批呋喃樹脂下線,隨后被運往全國各地的鑄造廠,用于造型。然而,由于產品質量不過關,刁鎮糠醛廠生產的呋喃樹脂很快遭到了大面積的退貨。
好學的唐一林并沒有被這次的失敗擊退,他和工廠的技術人員苦心鉆研,自主研發的的86-A型呋喃樹脂獲國家“七五”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唯一金獎,填補了國內空白。
取得好產品,也離不開唐一林自己研究出的車間“四定兩獎”責任制和系數工資制等管理辦法,糠醛廠在生產方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管理之路。
轉型:尋求全球合作伙伴
1993年,原刁鎮糠醛廠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今天的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時,呋喃樹脂已經成為企業的支柱產業。
1996年,唐一林為了尋求更多、更好的產品項目,從刁鎮趕到廣州,參加了當年的廣交會,在現場,唐一林發現“草酸賣瘋了”,回到廠里以后,緊急研究,準備新上草酸生產線。與唐一林一樣,很多參加了廣交會的生產商都嗅到了草酸的商機,出現了全國一起上草酸的現象。還沒等圣泉集團的草酸生產出來,國內草酸的價格已經一落千丈,原先“賣瘋了”的草酸轉眼成了無人問津的東西,新上的生產線也閑置下來。
為了讓生產線重新利用起來,一位專家給唐一林出了個招:設備改改生產酚醛樹脂吧。說干就干,唐一林改了設備,挖來了天津的高級工程師,不過,這一次,唐一林更加謹慎,他將眼光投向了國際市場,試圖尋找全球合作伙伴。
經過一年多時間反復十幾次的談判,1997年,圣泉集團與英國HMC礦物及化學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正式展開,這家英國百年上市企業以技術和資金的形式與圣泉集團合作成立了中英海沃斯化工有限公司,專注于生產酚醛樹脂。之后,由于英國HMC礦物及化學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出現了問題,圣泉集團收購了其在海沃斯化工的50%的股份,圣泉集團全面掌握了領先的酚醛樹脂生產技術。經過15年的超常規發展,圣泉集團牢牢奠定了在酚醛樹脂行業內的龍頭地位,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基地。由酚醛樹脂深加工的酚醛空心微球還成功應用到“神八”“神九”系列飛船上。
延伸:從玉米芯中挖更多的“寶”
2005年圣泉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的呋喃樹脂生產基地;和酚醛樹脂一起,兩大支柱產業為圣泉集團貢獻了90%的營業額。這兩大支柱產業,僅在2014年的銷售收入就達到40多億元。
不過,善于鉆研的唐一林并不滿足現狀,他知道,呋喃樹脂為主的鑄造材料在國內市場份額占到40%,再進一步拓寬市場難度很大,而且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的步伐明顯加快,公司傳統產業的多數產品都面臨著消失或者被淘汰的危險。圣泉集團決定在生物質新材料創新發展的道路上探索一番。生物質保健品——唐和唐,植物秸稈新材料——生物質石墨烯和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纖維,都是圣泉集團利用玉米芯提煉出的精華,近日,生物質石墨烯“內暖”纖維生產線即將投產,著就意味著真正具有遠紅外、抗菌抑菌、防紫外線、具有保健功能的服裝將引領新一輪的時尚潮流。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圣泉始終堅持“一切為了您的需要”的經營理念,在當前形勢下,圣泉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全力幫助客戶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快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動攻占市場。切實從客戶的實際利益和需要出發,連續啟動了“全球全年365天24小時全面、全方位客戶服務制”,此外,公司采用世界先進的凝固模擬(PROCAST)軟件,為客戶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全面解決方案。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圣泉將加快產品創新步伐、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與客戶同舟共濟、共度難關。
創新:圣泉的故事講不完
目前,圣泉集團擁有同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一個國家博士后工作站,三個國家認證認可實驗室,六個專業研究所,上億元的實驗裝備。
此外,圣泉集團還被授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擁有五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成為神舟飛船保溫材料制造商,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的典范。目前,圣泉集團擁有4個國家重點新產品,建成全球最大的防火保溫板生產基地,連續入選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承擔著國家“863計劃”、“火炬計劃”等國家級創新項目10余項,負責起草制定國家、行業標準36項,申報國際、國家專利544項,授權298項。
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鄉鎮企業,從三十年前瀕臨倒閉的山重水復到今天五大產業蓬勃發展的柳暗花明,從最初生產單一的化學品糠醛,到今天的百花齊放。服裝、阿拉伯糖、汽車、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鋼鐵、機床、船舶、樓房住宅乃至神舟飛船上面都有圣泉生產的產品,國內擁有超過1/3的市場占有率;德國、印度、法國、波蘭等地都有圣泉的正式員工;從當初那個讓鎮政府最頭疼的“爛攤子”,到今天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柱力量…圣泉30多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轉方式、調結構、大力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和重視實體經濟的歷程,對我國民營企業特別是化工行業的發展有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