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了解我們媒體記者,到年底,都是拿著放大鏡找亮點……”被陳惠仁猜中的記者們轟然而笑。曾任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的陳惠仁,留給外界的...
“我了解我們媒體記者,到年底,都是拿著放大鏡找亮點……”被陳惠仁猜中的記者們轟然而笑。曾任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的陳惠仁,留給外界的印象多是嚴肅、不茍言笑,但是現在作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的他,在這次協會舉辦的記者會上也讓人們認識到其幽默、率真的一面。“現在產能過剩,信息也過剩,但有價值的信息不夠,我想盡可能的讓大家少失望,說點鮮活的,接地氣的,切實反應行業實際情況的東西,宏觀的、泛泛的、時髦的、理論的少說。”陳惠仁許諾道。
他果真沒有食言,對行業狀況表達了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例如,就亮點而言,在陳惠仁看來,2014年機床行業進一步承受下行壓力的情況下,真正的一個亮點是1——11月機床工具類商品出口增長22.5%,而且出口結構有所調整——機床行業出口主要分布在三大領域:金屬加工機床、金屬切削刀具、磨料磨具。2014年1——11月金屬加工機床在出口總額中占比達到29%,其中數控機床占比達到43%,比2013年增長3.3%。
不過,這一現象并沒有讓陳惠仁感到特別興奮,因為通過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出口增長顯著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實施制造業回流政策的效果顯現、以越南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密切相關,二者將來必然會對包括機床制造在內的中國制造業形成雙重擠壓。出口增長的背后或許隱藏著中國機床行業轉型升級任務更加緊迫的信號。
“距離高端,還有多遠?”
作為工業的“母機”,機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會受到格外關注。但是輿論紛擾,一邊是具備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機床產品層出不窮,另一邊“差距越來越大”的言論又不絕于耳,人們內心深處難免發出這樣急切而不安的聲音,“真是夠了!告訴我究竟還差多遠?”
“假如從低端走向高端是100公里,現在至少還有55公里。”陳惠仁面對有同樣疑問的記者,如此解釋道。其所言走過的前45公里是指,過去十年間,我國高端機床產品已經部分實現從“不能做”變成“能做”,即解決功能性問題;而剩余的55公里要由“能做”變成“做好”,著力攻克機床精度、速度、靜態特性、動態特性、可靠性等痼疾,并且還要做出“競爭力”。
45對55,顯然,陳惠仁認為接下來的路并不輕松,還需要更大的投入,更多的重視。“不能停留在能做階段,這個階段沒有意義,這只是個過渡階段,不要動輒就‘世界先進水平’,動輒就‘取得重大突破’;真正的做好就是指應用,我們的市場應用成果現在還太少!”此處,他似乎提高了分貝。
然而, 產品要從低端走向高端,突破口可能不僅僅在于技術本身,還在于打破低端產品的經營習慣與思維。
“原來我們機床廠到客戶那里去,將產品樣本攤開一片,我有這么多產品,你看看需要哪個吧。而外國企業往往不是這樣,問你某個零件有什么問題,然后幫你出主意。”陳惠仁通過這么一個例子,告訴人們擁有高端產品的國外企業致力于根據客戶實際需求提供解決方案,而我們卻往往拿一套不變的產品應對萬變的客戶,這是典型的低端產品經營方式——對客戶的具體需求不甚清晰。要走向高端市場,有針對性的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必須研究細分市場。
“是市場細分,不是產品細分。”陳惠仁特意強調,“例如沈陽機床就是做車床的,上海機床廠就是做外圓磨的,杭州機床廠就是做平面磨床的,這是產品專業化,但現在要想在高端市場有所建樹,必須做好市場專業化,即專業為某個行業服務,而不是單純做某種產品。以汽車發動機制造為例,壟斷性企業都是德、日那十幾家,仔細研究他們,就會發現這些企業的特點正是市場專業化——不涉獵其它行業,可謂汽車發動機領域的“‘制造專家’”。中國目前這樣的企業還不夠,所以我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從研究細分市場開始,到形成一大批市場專業化類型的企業,唯有這樣,才能進入一些重點領域。”
“當務之急……”
如果說想方設法進入高端市場還是一個長期議題,那么解決同質化就是當務之急。
“我認為我們國家很多產業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同質化,寧可不高端,也必須差異化!”與主流聲音“要發展中高端”所指的方向似乎有所不同,陳惠仁的觀點顯得有些大膽而鮮明。在他看來,現在我國機床行業低端同質化的格局,與過去30年,某種程度上陷入以“做大做強”為目標的戰略趨同有關。假設現在所有企業又都要擠入高端,那么無異于再次重蹈昨日覆轍,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做法。更何況,每個企業基礎條件不同,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都實現高端化。“低端就沒有差異化了嗎?中端就沒有差異化了嗎?”陳惠仁反問記者。過分強調高端,對原本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找到生存空間的企業將會是一種巨大的噪音。
“新常態就是市場機制起主要作用的時代。”陳惠仁再次拋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其實,聽企業家出身的陳惠仁一個半小時的演說,你明顯可以感覺到有一種核心理念貫穿始終,那就是“緊跟市場”。這不僅反映在他認為進入高端領域要以深入研究細分市場為切入點,寧可不要高端化也要差異化的論述,以及對新常態的重新定義,還體現在他對目前行業狀況的解讀。
2014年機床行業運行主要特點可以用兩組詞概括,一個是下滑:重型機床隨著重化工行業高速發展時代的結束,而成為重災區;低端機床——主要指非數控普通機床由于市場需求結構升級以及勞動力供求狀況轉變,也正經歷急速下降,重型機床與低端機床的產銷額與其各自最高峰相比,均降到了原來的3成,甚至2成;另一個詞是分化:這種分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機床行業內部子行業分化,與固定投資相關的金屬切削機床,同與消費品相關的金屬成型機床相比運行差距明顯;第二,企業間也存在分化,長期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大企業受到巨大沖擊,而優秀的民營企業憑借靈活的機制,迅速調整且實現逆勢增長。
在陳惠仁眼中,下滑、分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正是市場機制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必然結果。過程雖然痛苦,但是長遠來看是有益的。這或許也是為什么盡管隨著新常態的提出,行業高速增長一去不復返的情況下,機床協會舉辦的記者會卻沒有彌漫絲毫悲觀的氣氛。“有些坎兒沒有動力是過不去的,什么是動力,就是把尾巴點著!”陳惠仁做了個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