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是一哄而上,接著產能過剩,后來不得已淘汰落后,稀土、烏木、鋼鐵、碳纖維行業走的都是這三步。”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才鴻年,對近年來材料領域不少行業的發展表示可惜,“這樣形...
“先是一哄而上,接著產能過剩,后來不得已淘汰落后,稀土、烏木、鋼鐵、碳纖維行業走的都是這三步。”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才鴻年,對近年來材料領域不少行業的發展表示可惜,“這樣形成的產業大而不強”。4月1日,來自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的院士、專家在北京為石墨烯產業發展建言獻策。“0到1的能力還沒有,1到10000的過程又不搞‘計劃生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魏飛認為,基礎研究沒做扎實,就盲目追求產業體量的“緊三步”模式,在石墨烯產業發展中應極力避免。
通過探討石墨烯研究現狀、對比借鑒其他產業發展、綜合各界對石墨烯的規劃,專家提出了石墨烯產業發展的“穩三步”,即基礎研究要精細化、多元化,產業發展要著眼長線,環境問題要先考慮。
“2013年,我國石墨烯相關國際論文刊發總量世界第一,但原創性工作很少。”中科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高鴻鈞說,盡管出現了國際知名的研究組,但我國石墨烯研究面仍需拓寬。
“全世界都在研發階段,工程化問題還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特種潤滑材料專家薛群基認為,石墨烯要進入產業化、工程化,精細研究非常重要,“4個分子層的石墨烯起到的潤滑效果最好,6層石墨烯能起到防腐效果,這些理論上的精細研究是產業化得以科學實現的基礎”。
“對規律的研究還處于朦朧狀態時,在產業上很難有明晰的把握。”薛群基說,這就需要審慎態度和創造性思維結合。針對目前已掌握的石墨烯特性,他提出,如何通過生產工藝穩定生產,有沒有更優工藝,除了作為添加劑應用還能不能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產業探索不該拘泥于現有產業,而應該有多元化的發散性思維。”魏飛說,“過往的經驗證明,最大的拉動,往往出現于目前并不存在的產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超對此表示贊同:“不能是現有產業的簡單疊加,要想現在不敢想的,比如石墨烯可不可能在空間失重的情況下生產?”
“放長線釣大魚。”中國工程院院士、核試驗技術、分析化學專家楊裕生建議,在聚集科研資源上、在石墨烯產業主體培育上,應拓寬思路、發揮創新性,“要把全國的力量調動起來。各地政府應該有全國視野,具備一盤棋的發展眼光”。
“從提出概念到量產,到穩定質量,工業界接受批量運用,這個過程起碼需要四五年。”魏飛建議,政府要在高端和產業引領性上做文章。他給出可借鑒的思路——以石墨烯元器件產業發展為例,可以先發現器件“原型”,1000個原型中有1—2個產品能爆發就很好了。
“工業衛生也要作為重要問題來研究。”楊裕生認為環境影響是產業發展必須要提的一環,“目前已經發現同為納米材料的碳化硅生產廠周圍的肺癌發病率明顯提高”。
“石墨烯是很輕的粉體,如果作為干粉使用,有沒有防護辦法?”楊裕生提醒,“納米材料是雙刃劍,希望在石墨烯發展過程中,早點重視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