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內光伏業復蘇已成事實,河南應抓住新一輪產業機遇,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復蘇潮已臨從微觀的視角觀察
國內光伏業復蘇已成事實,河南應抓住新一輪產業機遇,加速產業技術升級復蘇潮已臨
從微觀的視角觀察,河南光伏產業正迎來復蘇潮。
新大新材(300080)作為一家專業從事太陽能晶硅片、半導體線切割刃料及碳化硅精密陶瓷制品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其2013年業績從一個細小的側面印證了復蘇的事實。
新大新材2月底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155265.37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71.24%,凈利潤7803.9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5.57%。
新大新材的業績暴漲,并非是個案。
“我們一直關注著多晶硅價格的走勢,近兩個月上漲了不少,如果開工,現在會略有贏利。”3月24日,洛陽市一家多晶硅生產商告訴記者。
這位老板表示,現在,太陽能級多晶硅現貨價格已由1月份的15萬元/噸急速攀升至眼下的16萬元/噸至17萬元/噸的高點,現在這一區間價格仍然堅挺。
來自權威媒體的披露顯示,從去年年底開始,光伏行業整體已呈現復蘇態勢。
3月初,已有20家A股的光伏行業上市公司披露了2013年的業績快報,業績增長的公司達到14家,其中,業績扭虧為盈的達到了9家,而在業績下滑的6家公司中,僅海潤光伏(600401)虧損,其他公司都實現了盈利。
如果說從點到面的公司業績復蘇僅描述了過往的光伏產業復蘇案例,那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抽樣調查報告,則確認了光伏產業全產業鏈復蘇的事實。
3月19日,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隊抽樣調查顯示,2月份,作為全國光伏產業重鎮江西省新余市晶硅產品價格環比上漲5.06%,硅太陽能電池產品價格環比上漲7.32%,太陽能電池零部件產品價格環比上漲1.85%,表明光伏產品市場正在回暖。
作為依賴海外市場的中國光伏產業來說,出口指標同樣能夠證實光伏產業復蘇。據媒體報道,從江蘇省海關獲悉,今年1-2月份,江蘇外貿進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5%,進口及出口增幅均高于全國。其中,以光伏為代表的機電產品成出口大戶。數據顯示,光伏產品中的太陽能電池出口達到65億元,增長17.2%,被認為是拉動江蘇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市場與政策的雙輪驅動
“有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國內光伏產業的復蘇與中國歐盟之間達成‘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協議有關,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利好。”上述洛陽多晶硅生產商表示。
這一觀點并非上述企業家的主觀判斷。
3月21日,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就多晶硅“雙反”案價格承諾磋商達成一致發表談話。他認為,多晶硅是光伏產業鏈的組成部分,妥善解決好多晶硅“雙反”案,符合中歐光伏上下游產業共同利益。
中國光伏產業集中布局在原料多晶硅生產環節,又因市場集中在海外,“雙反”案對中國光伏產業打擊巨大。
剛剛過去的兩會期間,國家商務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態:“今天中國的光伏企業,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潛力,這不能不說與當時中歐雙方領導人和業界以及相關企業所做的努力有巨大的關系。”他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因與歐盟達成協議)實現了一個重生”。
受益的企業案例有晶科能源。3月初,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晶科能源發布公告稱,公司去年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670萬美元,同比扭虧為盈。同時2013年晶科能源總出貨量超過1.9吉瓦(功率單位,表示發電裝機容量,代表十億瓦特,1吉瓦=100萬千瓦),收入達到11.7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家實現全年盈利的一級光伏制造商。
政策暖風頻吹,又讓國內光伏產業市場空間打開。
上述洛陽多晶硅企業老板介紹,2013年7月份,《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后,國家發改委還出臺了光伏分布式發電的細則,并將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從之前的0.7分漲到1.5分,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同時還發布了《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被定為0.42元/千瓦時,地面大型電站則根據所在區域不同,電價分為0.9、0、95和1.0元/千瓦時三檔等具體的激勵政策,“我又看到了光伏產業的前景。”
同時,國家還對2013年至2015年光伏產業發展做出了規劃,國內將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吉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吉瓦以上。根據這一標準測算,這將帶動國內市場需求3500億元。屆時,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國。
事實上,利好政策之下,201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就達12吉瓦,超過了德國、西班牙等傳統市場躍居世界首位,而這一數字2012年僅為5吉瓦,增長達兩倍以上。
不均衡的復蘇
“我們工人三班倒,滿負荷生產。”半個月前,記者在洛陽偃師市采訪,上海(洛陽)超日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曾這樣向記者介紹。可見,光伏太陽能市場再一次火爆起來。
記者在洛陽走訪看到,不僅是超日太陽能,還有洛陽無錫尚德、江蘇(洛陽)阿特斯等太陽能組件生產商都在開足馬力生產。
“目前光伏產業復蘇集中在太陽能組件生產環節,這一現象并不令人意外。”洛陽多晶硅產業觀察人士李金法認為,“不管是國外市場的重新啟動,還是國內市場開發,太陽能組件生產商都受到政策利好的催生,以及國內光伏企業搶先布局光伏電站的市場因素影響。”
記者觀察到,早在2012年,新大新材就聯合中能國電(北京)國際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在遼寧省朝陽縣建設裝機容量約400MW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項目,總投資規模約80億元,由雙方在“十二五”期間分批分期進行開發建設。
“現在新大新材在洛陽宜陽、平頂山魯山等地開始籌建光伏電站,搶占光伏電站市場先機。”當然,全國范圍內像新大新材一樣,眾多多晶硅企業已開始“跑馬圈地”布局光伏電站。這從客觀上帶動了國內光伏產業的復蘇。
不過,太陽能光伏組件環節的復蘇,并不代表整個光伏產業鏈獲得均衡復蘇。
記者了解到,對于河南來說,在擁有多晶硅生產優勢的光伏產業鏈中,除了擁有技術優勢的中硅高科之外,其他多晶硅生產商“仍然在觀望是否啟動生產”。
李金法認為,這與國內多晶硅產能過剩有關。目前,國內多晶硅生產商達40余家,去年僅有30%的多晶硅生產商啟動生產。“現在國外的多晶硅產品進入國內,仍然低于國內生產商的成本價,讓國內的多晶硅生產難以啟動。”
對于河南來說,即便是光伏產業進入到復蘇通道,所有的企業要想全面啟動生產,也難以實現。“原因是,現在有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已經停了兩三年時間了,技術設備已經老舊,再啟動生產的投資很大。”
“現在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正在緩解,但是,還難有根本性改觀。”上述洛陽多晶硅老板表示。他的態度是,“再看看,再等等。”
來自專業機構發布的行業消息稱,《2013中國清潔技術行業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產能過剩仍很嚴重,這意味著結構性產能過剩狀況依然明顯。
河南光伏升級“臨界點”到了
記者在洛陽采訪時聽到,去年年底,日本一家光伏產業企業看中了洛陽一家多晶硅企業的生產裝備潛力,欲以技術入股的方式重組這家企業,從而提升多晶硅生產技術打開國內市場,然而,因雙方股權談判分歧大而作罷。
“事實上,河南的多晶硅企業只有走高技術引入的方式才有可能脫離多晶硅低端競爭的紅海。”上述多晶硅老板直言,“可是,大家又沒有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李金法表示,包括河南在內的國內光伏產品不合理,中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光伏企業生產的晶硅電池轉化效率普遍在17%至19%之間,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產品嚴重不足,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催生了你爭我奪的價格戰。
據介紹,去年第二季度,我國光伏企業在鏖戰0.55歐元/瓦的普通組件市場時,日本三洋和美國企業則分享1歐元/瓦的高效組件細分市場。
現在,國內能夠生存的多晶硅企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產業鏈打通的生產模式;一種是制造代工模式。
“徐州中能多晶硅公司去年在產業低谷期仍然能夠生產,正因為它打通了產業鏈,自己的多晶硅產品自己用,這讓其獲得了市場競爭優勢,而河南的企業,仍然沒有產業鏈打通的企業。”上述多晶硅企業老板介紹。
而大的太陽能生產商已走上了制造與服務外包之路,把制造與組裝環節向市場轉包。這一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隨著光伏制造毛利的下降,我國一些大型光伏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保留了技術先進的生產線,關停了成本較高的生產線,多余訂單委托給第三方代工。”上述人士介紹。
據了解,洛陽超日太陽能就成為代工的一員。
“可以肯定的是,河南一部分多晶硅企業因停產原因已事實上退出了市場,而存在的企業都在尋找提升競爭力的生存之路。應該說,能夠在這一輪的光伏產業洗牌中生存的企業,一定是產業技術獲得提升的企業,現在,正是產業升級的節點。因為復蘇預示著新一輪機遇期到了。”李金法如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