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張震宇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表現出低端化鎖定、空心化顯現和服務化緩慢等特征,這些都對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形成制約。從2011年...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張震宇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表現出低端化鎖定、空心化顯現和服務化緩慢等特征,這些都對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形成制約。 從2011年開始,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總體來看,我國還遠非制造強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特征十分明顯,仍停留在以生產制造為主體的模式中,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
當前,中國制造在最能體現競爭力的關鍵生產環節與核心部件上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低,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小。成本優勢削弱、資源環境約束、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出口障礙加大等問題,這些都使中國制造加速陷入低端化鎖定的危險困境。
同時,近年來制造業利潤不斷受到擠壓,各種社會資源不斷流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加速了制造業空心化趨勢。當前很多制造業企業滿足于封閉式自我服務,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制造業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
針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出現的上述“三化”趨勢,張震宇提出四點建議: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一方面,落實好國家各類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中小制造企業稅費負擔,同時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引導信貸向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以及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傾斜。
圍繞產業鏈建立創新鏈。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形成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導向。
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新平臺,加快發展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動大企業主輔分離和中小企業服務外包,推動企業由賣產品到賣服務轉變,實現制造業價值增值。
分類施策化解過剩產能。把化解產能過剩與推動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對存在過度競爭的傳統制造領域,通過聯合建立境外工業園區等方式加快“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消化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