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社科院今日發布《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制造業(在勞動生產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當于后者的70%)。基于這樣的差異,當越...
中國社科院今日發布《2014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制造業(在勞動生產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當于后者的70%)。基于這樣的差異,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和資源從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之時,中國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率必將下降,由之決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必然下滑。2013年12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 “2014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過去30余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比重迅速提高,第三產業份額緩慢增長。這對應的是我國的工業化過程。這一進程的本質,就是大量的勞動人口和資源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第一產業即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等,向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第二產業即制造業和建筑業轉移。由于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高于第一產業(在中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相當于農業的10倍),這種轉移便意味著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率日益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結構性增速”。但是,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第二產業已趨飽和,勞動力和資源開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轉移。然而,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制造業(在勞動生產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當于后者的70%)。基于這樣的差異,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和資源從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之時,中國經濟整體的勞動生產率必將下降,由之決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必然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