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門峽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兩年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中取得了不菲業績,受到了各界的關注。針對三門峽轉型升級的經驗,本報記者采訪了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記者:三門峽為什么要轉型...
三門峽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兩年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中取得了不菲業績,受到了各界的關注。針對三門峽轉型升級的經驗,本報記者采訪了三門峽市委書記楊樹平。記者:三門峽為什么要轉型?遇到了什么困難?
楊樹平:國內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實踐告訴我們,轉型發展是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三門峽與其他資源型城市具有相似之處: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一業獨大,產業多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三門峽市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弊端徹底顯露。我們的資源原材料產品價格一落千丈,價格下跌大概都在三成五成,甚至更多。可以說,當時我們面臨著“滅頂之災”。資源型城市“工業獨大”的城市發展模式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盡快加以轉變。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經過多年的發展,由于資源的逐漸耗竭,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資源型經濟的短板日益顯現,如今大都面臨著城市的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作為因黃(黃金)、白(鋁礬土)、黑(煤炭)而著稱的資源型城市,河南省三門峽市為避免“礦竭城衰”現象的出現,立足主動轉型、盡早轉型、加快轉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力實施大通關、大交通、大商貿、大旅游和高新產業發展“四大一高”戰略,以此為載體,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資源型城市發展策略和模式。
記者:三門峽轉型思路是什么?近兩年做了什么工作?
楊樹平:靠山吃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說我們形成依賴,那就早晚要吃虧。三門峽逐步提出、深入實施以“四大一高”戰略引領經濟轉型、五位一體、四化同步科學發展的思路。建設“大通關”,實施開放帶動戰略,通過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國家鋁及鋁制品質檢中心機構建設,培育外向型經濟,跟國際市場接軌,夯實轉型基礎,同時也促進人的思想觀念的開放解放。“大交通”要改變我們的基礎設施條件,也是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基礎和支撐;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一個地方發展,基礎設施跟不上,投資不來,產品也賣不出去。“大商貿、大旅游”就是要以此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內需市場,從而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高新產業發展是圍繞“一高兩化”,即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在傳統工業方面,完善產業鏈條,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在新興產業方面,我們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去培育。
準確的路徑選擇,是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只有思想認識符合了科學發展的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有質量和效益。只有把握了科學發展的方向,遵循了規律,經濟轉型發展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實質,是逐步減少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發展新興產業既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有效途徑,也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更是抓住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根本。
記者:下一步,三門峽將有怎樣的創新舉措?
楊樹平:下一步,三門峽將以產業集聚區為平臺,打造五大千億元產業集群,抓存量促升級。五大產業集群是指黃金、鋁工業、煤化工、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五大產業。圍繞三門峽市五大千億元產業集群,促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結合降本增效,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門峽將為投資提供最大便利、創造最優環境,以帶動五大產業鏈條由“短”變“長”、層次由“低”到“高”,規模由“小”變“大”,我們計劃用5到8年的時間,使這五大產業都成長為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目前這五大千億元產業集群規劃實施項目184個、總投資1920億元,預計全部建成后銷售總收入將達到7600億元,帶動三門峽經濟總量實現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