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西北地區待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孫會江第一次感受到無貨可供用戶的苦惱。“光伏電站投資人的訂單已經擺在面前,但是我們的倉庫里卻沒有貨了。”孫是中國最大的組件企業...
在西北地區待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孫會江第一次感受到無貨可供用戶的苦惱。“光伏電站投資人的訂單已經擺在面前,但是我們的倉庫里卻沒有貨了。”孫是中國最大的組件企業英利綠色能源(NYSE:YGE)西北區的經理,他懊惱地告訴記者,這種情況在5月底時就已經出現。過去三年,英利西北公司銷售了超過890MW的組件,今年預計銷量超過1GW。
遭遇類似窘境的不僅僅是英利一家,據記者了解,阿特斯陽光(NASDAQ:CSIQ)、晶科能源(NYSE:JKS)、昱輝陽光(NYSE:SOL)等中國一線光伏企業目前均處于滿產狀態。一眼瞬間,過去2010-2012年三年中,債務高筑、多國雙反加身的中國光伏企業還一直活在破產的壓力中。
沒有人能夠預計,2013年是否就是中國光伏企業的翻身之年。但統計數據顯示,日前國內已發布2013年中報業績預告的國內30家光伏企業中,22家公司報出今年上半年業績預盈,占已發布業績預告公司總數的73.3%。
德意志銀行更是樂觀預測,從2013年開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進入“第三增長階段”。“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從0到100GW花了10年時間,而新的100GW將會在未來3-4年完成。”光伏分析機構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告訴記者。
不過,應收賬款和高負債的陰影尚未遠離這個行業。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前十大光伏企業負債總額仍超過1000億元。全行業負債則超過3000億元,賽維LDK、尚德等一直為銀行所警惕。因而全行業欲繼續前行,融資瓶頸亟需突破。
海外助力:紓解三角債
“光是這三個月,我從電力投資人那兒拿回的應收賬款就有5個億。”國內一家上市光伏企業高管陳植(化名)告訴記者。
過去10年,伴隨著行業的高速成長,中國光伏行業特別是在西部光伏電站建設的生態中,三角債現象一直如影隨形。這種債務一層層往上遞進,形成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和地方四大電力企業(電站的主要投資商)、EPC(工程總承包)廠商、組件及逆變器廠商的債務鏈條。
廉銳對記者解釋,組件和逆變器廠商找EPC廠商要錢,EPC廠商再向“五大四小”或其它電站投資人要工程款,后者會說“電網沒有把國家補貼給我啊”,電網又會解釋“國家財政補貼還沒下來”,最后歸根結底,又回到國家補貼中的可再生能源基金問題身上。
“拿到應收賬款的因素,除卻賬期到期、行業回暖、可再生能源基金附加提升等因素外,電力企業自身收益的變化才是主要因素。”陳植解釋,以發熱量5500大卡的電煤為例,其價格從2011年10月份最高點的860元/噸,下跌至目前的540元/噸,使得電力企業盈利較之先前有數倍增長,由是可以支付EPC和組件企業的貨款。
根據Wind的統計,深滬兩市36家光伏發電類上市公司中,第二季度整體實現凈利潤約1220.8萬元,而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這一數據分別為虧損5億元和708.8萬元。
以在美國上市的晶科能源為例,其2013年第二季度總收入為17.6億元,相比2013年第一季度環比增長51.7%,較2012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42.6%;凈利潤為4900萬元,而2013年其第一季度凈損失為1.287億元,2012年第二季度凈損失為3.105億元。
晶科能源副總裁姚峰對記者確認,一線光伏組件企業上半年出貨量出乎意料之外,晶科能源上半年出貨量亦創造歷史最好水平。“我們現在的感覺是,國內光伏裝機的商業生態正在轉好,組件的價格亦處于穩定的區間,甚至略有上升。”
2013年上半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尚未超過3GW,而下半年新增裝機容量或突破5GW,成為中國光伏企業業績持續改善的利好因素。
另有數據顯示,在組件價格緩步上升的同時,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卻相應下降。目前國內的多晶硅電池組件價格從2013年初的近4元/瓦上升至目前的4.3元/瓦,行業主流生產成本則下降至0.6美元/瓦以下,部分骨干企業已近0.5美元/瓦,年底有望降至0.5美元/瓦以下。
Solarbuzz分析師韓啟明稱,國內組件價格戰激烈,且付款不及時,而海外不僅價格有優勢,賬期也較短,日本、美國的需求旺盛,使得企業更傾向于出口歐美。因而在價格談判落幕后,海外市場再次成為中國光伏企業沖出破產瓶頸的助推器。
資料顯示,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16GW,同比增長9%。其中中國約2.8GW、日本約3GW、德國約1.9GW、美國1.6GW,四國總計約占全球60%,市場重心逐漸由歐洲向中、日、美等國轉移。
多位業內人士同時預測,目前全球光伏市場持續增長,預計2013年全球年增裝機量將達35GW,較之2012年的28GW增長20%。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十大光伏組件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國企業。過去10年,正因中國企業的參與,使得“平價上網”在數個國家已得以實現——光伏組件價格已從2006年底的3.84美元/瓦下降到今年9月初的0.76美元/瓦。
陳植認為,雖然目前各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貿易保護主義風起云涌,但這不會改變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因為中國企業非常注重低成本,實際上重塑了這個產業,“你能想像,連一個小小的太陽能片框都有上百家企業生產嗎?”
扶持與嚴控:光伏玩家變少了
8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兩大文件,明確新的地面電站三類電價補貼,根據光資源優劣分為每千瓦時0.9元、0.95元和1元;分布式光伏電站補貼每千瓦時0.42元;可再生能源附加從8厘漲到1.5分。
總體上看,標桿電價和補貼政策基本高于市場預期: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由之前的四類資源區最低標桿電價0.7元/千瓦時上調至0.9元/千瓦時;分布式光伏電價補貼政策中0.42元/千瓦時,也高于今年3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中0.35元/千瓦時的補貼標準。
航禹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文磊對記者表示:地面電價的出爐為開發西部電站的企業厘清了方向,而分布式光伏電站補貼則有利于第一批18個光伏分布式示范區的推進,“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提升則可帶來350億左右的增收資金盤子,彌補可再生能源基金過往留下的缺口”。
業內一直擔憂的可再生能源缺口問題也將得以解決。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李才華表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由每千瓦時0.8分錢提高到1.5分錢,一年可以增加收入270億元左右,到2015年可以滿足可再生能源的需要。
隨著上述國家扶持新政的出爐,光伏業回暖速度有望進一步加快。光伏分析機構Solarbuzz發布報告,樂觀預測2013年下半年中國和日本太陽能光伏需求將達到9GW。這也使得2013年中國光伏裝機容量或可達9GW,比2012年的4.5GW增長100%。
在丁文磊看來,上半年光伏裝機未達預期,因為國家新的電價補貼尚未出爐,企業均在觀望?,F今政策落定,且電價可享有20年的補貼優惠期,故此下半年國內可能會出現光伏搶裝潮。
國家的扶持新政并未止步于此。北京一位光伏人士對記者透露:各地方政府配套措施將會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密集出臺,例如度電補貼政策細則——電站增值稅即征即返50%的退稅優惠(稅率將由17%降至8.5%)、分布式光伏電站金融服務政策、電網并網細則等。
根據國家最新的能源發展規劃,2015年中國光伏總裝機容量要達到35GW,這是五年之內中國光伏裝機容量的第五次擴容——“十二五”規劃制定之初,設定光伏裝機量在5GW,隨后上調至10GW,2012年5月上調至15GW,當年7月再上調至21GW。
在光伏市場成長的同時,行業的整合也在繼續。7月15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認為,《意見》透露了兩方面的信息:一是明確產業方向將是推動應用市場,二是國家要推動光伏制造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個明顯的印象,今年參與國內市場的玩家少了。”姚峰回憶,2012年晶科能源參與光伏項目的投標時,經常有20-30家同行參與,但現在只有3-6家。
產業整合也在加速進行,無錫尚德、恒基光伏等相繼破產重組,產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負債前行:亟待突破融資瓶頸
產能擴張、成本降低,中國光伏產業得以在全球“所向披靡”。工信部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在產多晶硅產能約9萬噸,占全球約20.5%;產量3.1萬噸,占全球約27%。電池組件方面,上半年中國電池組件產能超過40GW,占全球約67%;產量約11.5GW,占全球約67.5%。
但繁華背后,危機浮現。陳植指出,“2006、2007年,哪怕組件質量再一般,還沒生產,貨車就在廠房外面等”。如今,一擁而上的后果顯然不只是產能的過剩。
工信部8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2和2013年一季度光伏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60天、104天和116天。隨著產業整合及企業破產、重整等不斷深入,呆壞賬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
8月27日,賽維LDK一名主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公司的資金不足,將無法支付于28日到期的債務,可能得延后付款。
這是江西賽維2013年以來第二度無法如期償還債務,此前該公司4月的一筆2400萬美元的公司債出現部分違約,主要也是因現金流吃緊。賽維LDK目前背負的債務多達27.6億美元,其中26.5億美元都會在短期內到期。
此外,2012年58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中,負債從2010年的2550億元增加到了去年的3251億元,三年時間負債增加701億。
另一方面,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則堅定地認為:太陽能光伏發電能夠在沒有政策補貼的情況下大面積推開,并對火電、燃氣電廠等形成競爭壓力。其依據是,歐洲目前至少1/3的新建中小型太陽能光伏項目沒有補貼;在印度,無補貼大型項目的競標價已經達到每千瓦時12美分;在美國,太陽能項目簽署的電力購買協議價格為每千瓦時9美分。
“估計2013年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投資總量是差不多的。中國在去年的全球新能源投資總量中占據第一的位置,且遙遙領先。”民生證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對記者分析,預計光伏2015年的投資占據整個電力投資的四分之一。
王海生說,依照摩爾定律,光伏組件價格在過去18個月中成本下降超過一半,“由于前期成本的透支,未來18個月也許下降不到一半,但20%-30%也有問題,使得2015年光伏工商業用電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到2017年實現居民用電實現平價上網”。
對此,丁文磊告訴記者,由于項目投資過高,企業寄望銀行能夠解決資金問題。但目前金融行業對光伏信貸收緊,使得光伏電站開發直面融資難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地方補貼能否及時落實,也是一個大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