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走過55載春秋“一代材料,一代飛機。”世界航空科技發展的規律顛撲不破。其實,不僅如此,“一代航空”“一代裝備”也都取決于“一代材料”。可以說,新材料是...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走過55載春秋“一代材料,一代飛機。”世界航空科技發展的規律顛撲不破。其實,不僅如此,“一代航空”“一代裝備”也都取決于“一代材料”。可以說,新材料是高技術發展的基礎和先導。而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以下簡稱航材院)正是在這材料科學最前沿的弄潮兒。
始建于1956年的航材院作為中國唯一面向航空,從事航空先進材料應用基礎研究、材料研制與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綜合性科研機構,經過55年的創新拼搏、開拓奮進,科研能力不斷增強,成果豐碩,成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高水平材料研究發展中心、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形成“科研為本,科研和生產良性循環,軍品和民品協調發展,小批量生產和高技術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前沿創新
航材院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研究機構。1956 年,它誕生在風景秀麗的北京西山腳下(如今已成為中關村高新技術園區發展區內的一員)。盡管成立之初遠離京城都市生活,地理位置偏遠,但航材院人即始終“ 搏擊”于中國航空材料研究的風口浪尖上。在新中國的航空材料界,記載著無數的航材院人的特殊貢獻。
從我國第一個高溫合金的誕生到自行研制成功飛機超高強度鋼GC4和GC11;從建所初期簡單的航空材料復驗鑒定與仿制到上世紀60年代初殲6飛機的材料攻關;從K系列鑄造高溫合金的誕生到研制各種發動機用的空心渦輪葉片,無不凝結著航材院人辛勤耕耘的汗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航材院抓住科技創新的時代機遇,在鑄造高溫合金、粉末高溫合金、變形高溫合金、高性能鋁合金與鋁鋰合金、高強度鈦合金、超高強度結構鋼與不銹鋼、先進復合材料與構件制造、飛機座艙透明件成型與應用、雷達吸波材料、高性能橡膠與密封材料、各類合金的精密鑄造、特種焊接、精密鍛造、表面工程、無損檢測、材料力學性能表征與測試、理化測試與分析、失效分析等重點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航材院人的心中,既有著老領導榮科先生“完不成任務甘愿把腦袋掛在大門口”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有著腳踏實地永遠創新的實干精神。據航材院院長戴圣龍介紹,航材院以突破軍用關鍵材料技術、快速實現新材料在先進武器裝備上的應用為目標,以自主投入和上級科研項目資助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深入開展材料研制與應用研究,實現材料、工藝和制造等技術的系統應用,提升集成創新能力;通過對引進的關鍵材料與相關技術的深入消化吸收,掌握核心技術并實現再創新,形成了基礎與應用基礎、預研、工程化、型號應用、成果轉化各階段密切聯接、有機結合的模式,大大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和高新技術的應用與成果轉化的步伐,在承擔并高質量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同時,核心專業競爭力持續加強,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能力。
自建院以來,航材院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400余項,僅國家級獎勵就達146項。其中,渦輪葉片無余量精鑄工藝研究應用,TC11鈦合金材料模盤鍛件的研究,飛機起落架用新型超高強度鋼300M應用研究,DD3單晶合金和單晶葉片技術,Ni3Al金屬間化合物IC6合金和制備技術,低溫固化高性能復合材料技術,斷裂力學的權函數理論與應用等,就是其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航材院共獲授權專利260余項,發明專利位居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位。先后榮獲“全國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單位”“航空工業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單位”以及中航工業“知識產權管理最佳業績獎”等。其中,“懸索橋主纜系統的防護方法及主纜防護結構”專利榮獲中國優秀專利獎,并已成為行業標準。一種增韌的復合材料層合板及其制備方法技術專利成功向國外許可使用,實現了中國航空工業材料技術的首次專利出口。
在服務航空工業與國防建設的同時,航材院與全球近50 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與美國艾斯特蘭公司、法國空中客車公司、法國斯奈克瑪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德國宇航院、法國宇航院、美國波音公司、美國漢高公司、寶潔公司、全俄航空材料研究院、俄羅斯合成橡膠研究院、烏克蘭巴頓電焊研究院等大型研究機構和跨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科技與經貿合作關系。蓬勃開展的國際合作開闊了視野,顯著提升了航材院的國際影響力。
成果轉化
改革開放以來,航材院續寫了新的輝煌。航材院在狠抓科研創新的同時,積極探索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實現了百余項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培育了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產品和產業化項目。
如今,在業界知名的百慕高科、百慕新材、百慕合金、百慕合力和百慕進出口五個控股公司均是航材院下屬公司,其中北京航材百慕新材料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實現了“新三板”掛牌。這些控股公司的發展為航材院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航材院是中國最大的鈦合金精密鑄造生產基地,占據了國內50%以上宇航用鈦合金精密鑄造市場和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鈦合金精密鑄造高爾夫球頭市場,是空客在中國唯一的鈦合金鑄件供應商,現擁有的高爾夫球頭多條先進鈦合金鑄造生產線,年鑄件生產能力超過200萬件,已成為世界知名的鈦合金高爾夫球頭生產商,被國際同行譽為“北航鈦”;航材院還是中國最大的粘接磁性材料合金錠生產基地,先進鑄造高溫合金錠研究生產基地;是核工業用鋁合金模鍛件研制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航空用預浸料、蜂窩研究生產基地;是中國最大的宇航用特種橡膠與密封材料研究生產基地,獲美國TA公司金牌供應商稱號;飛機鋼剎車裝置市場占有率和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懸索橋主纜防護體系在國內橋梁建設領域已廣泛應用。這一系列有實力、有影響力的產業已成為航材院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
國家許多標志性建筑也與航材院牽手:三峽大壩涂裝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混凝土涂裝工程,全國許多重要橋梁的防腐涂裝工程以及奧運場館水立方、英東游泳館鋼結構防腐工程、鳥巢主火炬臺的特殊防護等等,均采用了航材涂料,這些都凝結著航材院人的驕傲。
2010年,航材院經濟總收入近30億元,在2011年度中航工業峰會上,航材院被授予“2007—2009連續三年經營業績考核業績優秀單位”。
人才立院
人才輩出是航材院持續創新的根本。在談到人力資源優勢時,航材院黨委書記王亞軍說,建院55年來,航材院逐步建立了一套適應科研院所跨越式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通過再造組織結構、重構薪酬和績效考核體系,強化了向科研生產骨干人員傾斜的經濟政策,通過實施科研團隊建設規劃,奠定了航材院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堅實基礎。依托具有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優勢,航材院培養造就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和優秀團隊。在現有職工2000多人中,產生出中國科學院院士顏鳴皋、曹春曉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業等一批優秀材料科學家,擁有研究員與高級工程師400余名,博士130余名,為航材院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
依靠人才優勢和緊密服務于國防、國民經濟建設,航材院歷經55年的發展與建設,已成為國內材料研究領域專業最齊全的單位之一,擁有17大領域、60多個專業、18個產品與技術創新平臺,17個研究室或中心、 5個控股公司,覆蓋航空裝備主要材料、熱工藝、檢測與評價技術等。
重視平臺建設是航材院一貫的追求。目前已建成先進高溫結構材料和復合材料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發改委結構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國防科技工業精密鑄造技術研究應用中心,是國內先進鈦合金、鋁合金及高溫合金鑄造技術綜合實力最強的單位;建成了較完整的飛機座艙透明件研制線和特種橡膠密封材料及制品研究與小批量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的大氣自然環境試驗站和包括無損檢測、化學分析、力學性能和失效分析在內的國內最大、最先進的航空材料檢測研究中心。
可以說,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發展和建設,航材院已搭建起較完整和較先進的航空材料與熱工藝的研究平臺。
展望未來
截至“十一五”,航材院承擔了大量的航空武器裝備“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和探索一代”的材料研制和應用研究、關鍵工藝攻關和關鍵件的研制交付任務,同時還承擔了大量的航天、兵器、船舶、電子、核工業等國防武器裝備的材料研制和關鍵件的研制交付任務,承擔了700余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在鐵路、汽車、橋梁、輕工、化工、建材、石油及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二五” 期間,航材院將繼續肩負推動我國航空材料快速發展的歷史使命,認真貫徹落實中航工業“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采取“四項戰略舉措”,推進“ 四項行動計劃”,實現“五個堅持”和“五個跨越”的總體思路。繼續“堅持科技創新,搶占前沿研究陣地”“堅持型號攻堅,支撐航空型號發展”“堅持軍民融合,做強非航空軍民品”“堅持國際開拓,融入世界航空產業”“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穩定和諧發展”,努力實現自主創新、軍品能力、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和人才培育的新跨越,力爭通過五年時間,把航材院建成前沿研究與工程技術領先、自主創新與型號服務保障能力突出、非航空軍民品與國際宇航產品產業化上規模、國際化高端人才優勢顯著、國內一流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科研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