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來,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在經歷了投資規模過大、速度過快、產能過剩的“陣痛”后,又接連遭遇美國“雙反”、歐盟反傾銷調查,這對近幾年...
近幾年來,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在經歷了投資規模過大、速度過快、產能過剩的“陣痛”后,又接連遭遇美國“雙反”、歐盟反傾銷調查,這對近幾年來主要依靠國際市場強勁需求來拉動并對“出口”過度依賴的太陽能光伏行業而言,是不折不扣的“寒冬”。
身處如此悲慘的局面,要走哪條路,中國光伏行業才能走出寒冬呢?其實中國光伏行業遠沒到絕望的時候,目前,在中國光伏行業面前,就有這樣“五條路”:
拉動內需
光伏“十二五”規劃再調整 上不封頂
由于占全球光伏安裝市場70%份額的歐盟上周舉起了對華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大棒”,中國光伏產業已被逼到了懸崖邊上,而國內市場隨之成為光伏“保衛戰”的最后一道防線。近日還有消息稱,為了鼓勵國內光伏市場的快速發展,《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對裝機容量目標再做調整,由21GW調整至40GW。
“現在很多措施都在討論,包括電網介入、財政資金增加預算等。因為要擴大裝機規模,就必須要讓電網介入,要落實財政補貼。”上述光伏企業負責人說。
在國內,電網一直是光伏裝機的主要障礙之一,因后者發的電被指影響電網的穩定。業內也一直在呼吁政府提高電網公司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
除了上述措施外,正在醞釀的措施還包括將每度電1元的上網電價延續至2014年,這在業內看來也是一個實質性利好。因多數國家對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采取逐年遞減的辦法,而如果中國能將去年推出的每度電1元上網電價延續至2014年,則意味著未來隨著成本降低,光伏發電的毛利會逐年遞增,這無疑會大大刺激光伏發電的積極性。
“準確地說應該是調整到了40GW,上不封頂,其他條件一概不變。”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也證實了此消息。
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僅為3.6GW,這意味著未來3年中,中國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有望擴大10倍以上。
轉機在“屋頂”光伏發電
從應用的類型來看,可以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應用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太陽能光伏電站發電后由國家電網進行并網收購;二是太陽能光伏電站發電后完全自用與消化;三是太陽能光伏電站發電后在用戶側與電網輸電合并使用(光伏電微網技術)。
而在如何擴大光伏內需應用的思路上,由于前幾年的基本觀點是“要有廣闊的地面空間”,于是西部地區的廣闊大地一時間成為了“熱土”,大型的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站也隨之大量地出現。但是,在“壯觀”的背后所顯現的則是現實的困局。
大型的光伏發電站雖然建成了,但電發給誰呢?在這種情況下,“西電東輸”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則是難上加難。這是因為,在傳送能量密度相對較低的光伏電能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層層升高電壓,還要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壓、超高壓的輸變電裝置,并且在到達了目的地后,還要經過層層降壓后才能夠使用,傳送的成本相當高,并且規模化傳送的各種條件也還遠沒有具備。
鑒此,原來的基本思路在實際的應用中遭遇到了“經濟合理性”的挑戰,思路的改變也就成為了必然,“自發自用、內需轉機在屋頂”也逐漸開始成為了擴大光伏發電內需的基本觀點,而此次的調查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根據調查的分類數據顯示:主要以“屋頂”為安裝平臺的“分布式”裝機容量,近兩年來的增長幅度極高。2011年與2010年相比,增幅提高了109.14%;2012年(預計)與2011年相比,預計增幅將提高147.68%。
而實際上,在全球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占據了超過70%份額的歐洲,采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分散開發、自發自用”的模式,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了“屋頂”來擴大光伏發電的內需。
技術升級
發展薄膜太陽能技術
9月6日,歐盟剛剛針對中國光伏晶硅組件、硅片、電池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使產量占世界60%的晶硅太陽能企業雪上加霜。面對美國的雙反和歐盟的反傾銷,中國光伏產業的出路何在? “薄膜太陽能之父” 拉爾斯?斯托特(Lars·Stolt)的回答是:應以技術升級應對反傾銷,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新產品上找到突破口。
9日,拉爾斯?斯托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企業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光伏企業在降低光伏產品價格方面的貢獻巨大,降低產品價格創造了更大的市場,而擴大的市場對各方都是有益的。”他說。
面對眼下歐盟已經發動的反傾銷調查,拉爾斯·斯托特認為,中國光伏產業應該將發展薄膜太陽能作為走出當前危機的突破口。在其看來,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陽能發展的整體趨勢。他表示,在美國硅谷,目前已經很少有研究公司在進行晶硅的研發,多數轉而研發薄膜。
“我們相信薄膜的未來,因為它的成本低,此外,它還有溫度系數好,弱光發電性強等優點。” 拉爾斯強調,“此外,薄膜的應用范圍廣泛,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新能源建筑一體化(BIPV)等方面。”
長久之計
產能外遷
但中國的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太甚,而且嚴重依賴于海外市場,確是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看起來強大無比,其實安全性非常低,海外市場只要稍有風吹草動就造成中國整個光伏產業的大地震,甚至危及存亡。因此,現在看來,在產業前景難以根本好轉的情形下,中國光伏企業,如果要想取得長久的生存和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相當一部分產能遷移到海外,遷移到光伏產品需求的地方去,“現場生產、現場銷售”。
實際上有不少光伏企業已在謀求外遷了。就在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前一天,有報道稱:在準備積極應訴的同時,河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光伏企業,已在謀劃產業外遷。某企業聲稱:“為了有效應對歐洲即將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帶來的影響,我們不得不選擇在歐美投資建廠;”某光伏企業高管表示,該公司在美國市場占據約20%的銷售份額,企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已建有工廠,未來將擴建,用于生產在美國銷售的光伏組件。
把在全球已經嚴重過剩的產能部分遷移出去,對于中國的光伏產業和企業都是利大于弊的。首先,這樣能使得由中國資本掌握的光伏產業的安全性大為上升。當中國已趨于過剩的光伏產業轉移到光伏產品的主要需求地歐洲、美國以后,美國和歐洲就再也無法使用任何貿易救濟手段來對中國資本控制的光伏產業制裁了,而且這些產能遷移到主要光伏市場歐美以后,從當地來看,產能并不過剩,所以盈利空間也大得多。
如果光伏產業相當一部分產能轉往海外,還有另一個重大正外部性:可對改善產業和經濟結構產生重大作用。中國的光伏產業,是最近若干年 才突然膨脹起來,成了“泡沫產業”的。而這是由中國獨特的投資和產業發展機制造成的。這些年來,出于拉動GDP和政績工程的考慮,不少地方政府都把光伏產業當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優先發展。網上有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在600個城市中,有300個在著力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由此迅速建設起了100多個光伏產業基地。所以,即使光伏產業真是新興戰略性產業,這樣一而起,也會適得其反。而且投資的決策和主體,本來應當是企業,而許多地方在光伏產業的大膨脹中,有形之手卻成了主力。據報,南方一些企業投資光伏行業,企業自身出資都沒有超過20%,大部分都是用地方政府和銀行的錢。這種地方政府在光伏產業投資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后果,除了造成全球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產業安全性極低以外,還可能導致關聯企業破產、銀行受損等一系列嚴重問題。據估算,整個光伏行業大約萬億金資金存在壞賬風險。
銀行輔助
龍頭企業到期債務可展期
此外,針對當前光伏企業普遍存在的現金流緊張、資金周轉困難,國家相關部委還將會同銀行,對優秀龍頭企業的到期債務進行展期,保證龍頭企業的現金流。
其他措施還包括:要求地方政府每年完成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指標,并納入考核;為沙漠、荒山太陽能電站項目提供優惠;加快分布式能源和太陽能發電的結合,完善法規;引進歐美先進的系統集成標準,盡快出臺;改善多晶硅企業的競爭環境、調高技術門檻;要求制造企業加快科技進步、提升轉換效率、提升系統集成的能力,繼續保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等。
“40GW只是數字,關鍵還在后續配套政策。”東方證券分析師曾朵紅指出,從歷次的新能源目標來看,都會配套相關的政策,后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分布式項目管理辦法和東部地區的上網電價;二是可再生能源配額制。
在她看來,配套政策的出臺將是國內光伏需求大規模爆發的信號。
不過,分析人士同時指出,我國的四大銀行都是上市公司,對貸款對象的考核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對未來具備償還能力的企業,銀行才會給予支持。具體而言,一線品牌和二線的主流品牌光伏企業最有可能收到支持。而對于產能利用率低下、工藝技術落后的企業,根據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思路,應該不會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