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27日,長安福特馬自達三工廠在重慶北部新區奠基,重慶市長黃奇帆在項目奠基儀式上表示,從近期看,三工廠投資近6億美元,將成為當前“穩增長、保投資”的重要動...
8月27日,長安福特馬自達三工廠在重慶北部新區奠基,重慶市長黃奇帆在項目奠基儀式上表示,從近期看,三工廠投資近6億美元,將成為當前“穩增長、保投資”的重要動力。
此前一周,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上,重慶拋出“十二五”期間投入1.5萬億元實現工業產值倍增的龐大計劃,在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穩增長”舉措、“地方版四萬億”升溫的背景下,重慶的巨量投資計劃有著自己的邏輯。
“渝版四萬億”
今年7月以來,相繼有廣東、天津、重慶等地政府拋出促投資、穩增長的計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底,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投資計劃總計金額已超過7萬億元。其中,上半年經濟增速分列全國第一和第二位的天津、重慶均推出總額1.5萬億的投資計劃。
重慶1.5萬億的工業投資計劃醞釀和準備的時間比較長。早在今年6月,重慶“再工業化”的意圖已有所顯現,重慶市委在當時舉行的第四次黨代會上提出,把發展工業放在經濟工作首要位置,突出大項目、大企業、大基地、大支柱。
一個月后,重慶官員迎來了一場高規格的講座——重慶學習論壇,論壇第一期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主持,主講人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重慶市級官員和市級部門主要負責人悉數到會,張德江再一次指出,要把發展工業放在經濟工作首要位置。
同時,2012年上半年重慶工業投資形勢嚴峻,這或許是促使1.5萬億投資計劃出臺的直接原因。據重慶市經信委統計,1-7月重慶工業投資完成1484億元,同比增長25.2%,但增幅環比下滑1.5個百分點,且僅完成全年投資任務的49%;同時,今年1-3月重慶38個區縣中的14個區縣出現投資下滑,該市長壽、渝北、永川等工業投資重鎮甚至連續5個月投資出現大幅下滑。
8月20日,重慶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投資計劃正式出臺:“十二五”期間重慶工業投資要累計達到1.5萬億元,建成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化工、材料、能源、消費品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這意味著3年后重慶工業年產值將實現倍增。
工業倍增計劃的推出實質上也是對此前政策的調整。最近三四年時間,工業并非重慶發展的唯一首選,金融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一度在各類政府規劃、報告中頻頻成為重點,甚至顯現出與制造業平起平坐的趨勢。
重慶大學教授、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大背景而言,當前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歐洲發生債務危機,這一形勢下唯有德國經濟保持較好勢頭,這與德國高水平制造業發達有著很大關系,對重慶而言,這種狀況傳遞出一種信息,同時也是一種示范,即需要重拾制造業、也需要向高端工業發展。重慶此時推出的1.5萬億工業投資計劃可以視為“渝版四萬億”。
融資渠道
包括重慶在內,各地方政府拋出的投資計劃都面臨“錢從哪里來”的問題。而從目前重慶官方的計劃來看,銀行貸款仍被設定為此輪投資的主要來源,同時民間資本也被寄予更大期望,地方政府在其中更多的只是引導和扶持的作用。
按照重慶市長黃奇帆的構想,1.5萬億工業投資的資金中,企業自有的資本金大致25%,銀行貸款大致45%,企業上市(IPO)、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可以占到10%左右,信托、租賃、發債等融資可以占到15%左右,政府引導性資金大體5%左右。
黃奇帆表示,工業經濟是充分市場化的領域,工業投資說到底是市場行為,不能過分依靠政府投資。目前重慶非公經濟占比為61.7%,預計2015年將達到65%,但在工業領域,非公經濟比例預計會擴大到75%甚至更多,其中民資會超過50%、“三資”會超過25%。
針對工業投資計劃,重慶近期還出臺了《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三年振興規劃》、《重慶市汽車工業三年振興規劃》等產業規劃,其中更多的是強調對產業的引導和扶持——如電子信息產業規劃中,強調“要全力幫助企業爭取訂單”;汽車產業規劃中,則強調保障重點企業和項目的土地、電力、天然氣、勞動力等要素供應。
這樣的政府引導性規劃能夠吸引多大投資,目前還有待觀察。
重慶一家大型民營制造業企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工業投資這塊,他們會以自有資金為主,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推進新型工業化”對于他們企業而言自然是利好的消息,但是目前對于相關行業扶植和引導的細則仍未下發到企業層面,因此他們的具體投資規劃目前不會有大的變動。
此外,一些更為“誘人”的行業也在吸引著制造業的資金,在重慶,當地大型制造業企業如長安、隆鑫旗下均有房地產企業。重慶“再工業化”過程中,如何抑制類似制造業企業“吃偏飯”的沖動也是一個問題。
蒲勇健認為,政府對地方國企的控制力肯定會強些,相關的產業規劃和投資計劃也較容易實現,但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而言,地方政府更多的只能是引導,至于重慶設定的1.5萬億投資來源的比例構成是否合理,他認為還需要觀察。
產能過剩風險
此次重慶的穩增長計劃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與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屢屢采用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鐵公機”模式有所區別。
蒲勇健認為,重慶在1997年升為直轄市后,前十年可以視為建設“樞紐重慶”的過程,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在這個階段總體上已經得到較好解決;2007年開始,“產業重慶”成為當地發展的重點,現在提出“新型工業化”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如果繼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顯然會造成低效率的重復投資。
盡管“新型工業化”的方向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加大工業投資、產值倍增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的風險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重慶“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上,重慶市長黃奇帆提出,如果重慶的工業規模達到3萬億元乃至5萬億元,產能飽和就是遲早的事。事實上,目前國內鋼鐵、水泥等產能已經全行業過剩。再過三五年,汽車產業也會面臨這樣的危險。因此,對存量的技術改造以及技術開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為此,重慶提出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工業體系,最終形成“3個1/3”的投資格局,即1/3用于基建擴能,1/3用于技術改造,1/3用于研發創新。
在相關的產業振興規劃中,重慶也提出了一些工業升級的思路,以應對產能過剩的風險。針對電子信息產業,重慶認為目前筆記本電腦產值占比達到40%,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抗風險、抗市場波動能力不強,提出著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針對汽車產業,重慶認為目前微車占比過高,下一步將提高轎車、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MPV(多用途汽車)的產能和占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重慶實施的農民“轉戶進城”也曾被期望為拉動內需、增加消費的力量。截至目前,重慶已有300多萬農民“轉戶進城”,官方曾測算認為,這些“進城”的農民每年可能會增加300多億元的消費。
但從實際情況看,這種消費潛力的釋放也許仍有待時日。蒲勇健告訴本報記者,其參與的一項實地調查研究顯示,農民“進城”對消費的拉動目前并未達到預想的水平,相當一部分農民因為“進城”后生活基本開銷大大增加,反而減少了對工業產品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