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業驟冷的微妙時刻,企業渴求著如同陽光般溫暖的組織關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天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來自光伏行業高地江蘇省的天合光能(TSL.NYSE)、尚德電力(STP.NYSE)和阿特斯陽光電力聯名向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出懇求信,懇請后者盡快向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匯報,盡最大努力爭取阻止歐盟反傾銷立案,以避免太陽能產業遭遇毀滅性打擊。
而另一大來自河北的光伏巨頭英利(YGE.NYSE)本月早些時候則迎來了保定市主要領導的調研,后者給出了“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定心丸。
在光伏這個頻遭“青春期”煩惱的行業,政企合力突圍同時考驗著企業和政府的智慧。
“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明顯還尚未"成年",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導,但明顯的引導政策長期缺位,而地方又"過度溺愛"。合理健康的發展方式才是我國光伏產業最需要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
密集互動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昨天,江蘇省商務廳召集光伏企業座談,這次會議的核心背景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即將訪華(8月30日至31日)。
今年7月24日,德國企業Solar World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根據程序,歐盟有45天的窗口期決定是否立案調查,目前還未有結果。但日前25家歐盟企業上訴要求對中國太陽能產品進行調查等跡象表明,貿易戰似乎已經漸露苗頭。
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光伏三巨頭在上書中表示:“有可靠信息稱,歐盟很可能會加快進程,即在8月內立案。一旦立案,最終結果將參照美國"雙反",中國光伏企業勝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于包括光伏在內的對外依存度較高的中國企業而言,“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就意味著貿易大棒以及可能被“砸傷”的銷售業績。
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光伏反補貼的初裁結果,稅率為2.9%至4.73%,遠低于之前國內普遍猜測的10%。5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的反傾銷稅初裁結果,稅率達31.14%至249.96%,終裁結果將在10月初宣布。
這一抽象數字意味著,如果每片出口美國的光伏電池按1美元來算,加上稅收后,進入美國市場,價格就變為1.3美元,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將因此“蒸發”。
光伏企業的上書分析,“2011年歐盟約占據江蘇太陽能產品出口市場的七成。一旦歐盟此次反傾銷立案,很有可能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高額關稅,致使中國太陽能產品無法進入歐盟市場……將給江蘇省造成超過2000億元的產值損失,接近1000億元的不良貸款風險,江蘇省經過十幾年精心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太陽能產業將面臨毀滅性打擊。”
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江蘇省領導已經在上書上作了批示,批轉到省政府具體部門研究辦理。
在光伏企業聚集地之一江蘇常州,當地上半年工業經濟分析會披露的信息顯示,受歐債危機、美國“雙反”以及產能過剩的影響,常州的光伏行業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特別是中小企業、新上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停產、半停產的企業數量超過60%。
“上個禮拜連著參加了三次會,馬不停蹄。”江蘇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一個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
政策發力
事實上,今年6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已經轉發一份文件通知,核心是該省多個部門“關于繼續扶持光伏發電的政策意見”。
本報記者同時獲悉,包括“江蘇省發改委關于新一輪光伏應用示范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在內的若干政策意向也在征求意見。
不獨是江蘇,河北保定市市長李謙本月在英利集團調研時表示:“市委、市政府在思想上、政策上、工作上、環境上全力支持英利集團,和企業一道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同樣是在本月,商務部公平貿易局赴保定調研,了解歐盟擬發起的“雙反”調查事件對當地產業的影響,表示將充分考慮并支持企業訴求。
行業大佬的日子確實不好過。
今年8月1日,尚德股價創下0.81美元的52周最低價,當地時間27日,尚德收盤微跌0.968美元。近一年來,這只中概股的價格已經下跌81.28%。尚德一季度財報顯示,不到4.1億美元的凈營收環比減少34.9%、同比減少53.3%。
近日,本報從多位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尚德電力或將與江蘇省無錫市一家國有企業進行合作,來緩解公司出現的財務困境。
天合光能今年二季度凈營收超過3.46億美元,環比減少1.1%,2011年同期這一指標接近5.8億美元。英利今年一季度營收5億美元,環比增加22.6%,但同比減少8.8%。
美國一家投資機構最新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
作為江西最大民營企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找到了債務兜底對象。據新余市人大常委會網站消息,7月12日,新余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七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將江西賽維LDK公司向華融國際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償還信托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同期年度財政預算的議案。”
對于政府以公共資金替私營企業還債,財稅法專家認為完全模糊了政府和企業的邊界。
這便引發了業內專家的討論:官方提供的政策咨詢和支持有助于企業擺脫困境,但“適度介入”需要明確邊界。
華泰證券(601688,股吧)新能源分析師王海生認為,企業向政府伸手求援,政府最多也是救急或者幫忙牽線搭橋,尋找資金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5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以此計算,去年一年中國的產能就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有約20GW的產能處于過剩狀態。
有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原因是,光伏的市場空間看似廣闊,但太依賴政府補貼和傳統能源的比價,并且明顯依賴國際市場,不可控因素太多。
80%和0.8%分別是我國光伏產能在全球總產能的占比和中國光伏應用市場在全球市場的占比。懸殊的比例差距,映襯出我國光伏產業內外供需失衡的現狀。
“拓荒”國內太陽能應用市場已經成為政策發力方向。
上周,國家能源局召開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部署了幾項重點工作,包括制定和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加速啟動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結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綠色能源縣建設,集中開展一批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