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保利協鑫(03800.HK)執行董事、主席兼CEO朱共山率公司管理層從徐州風風火火地趕往北京,其目的地是商務部。他代表國內另外幾家多晶硅公司,向商務部遞交申請,希望提起對歐洲多晶硅公司的“雙反”調查。按照規定,商務部需在30天內給出答復。
而一個月前,我國商務部才提起了對美國的多晶硅反補貼、對韓國的反傾銷調查。
歐洲公司低價傾銷?
今年7月20日,商務部已發公告稱,將開始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商務部的另一份公告則稱,也將對原產于美國的太陽能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商務部表示,中美兩國于7月17日開始討論太陽能產品補貼問題。
該調查尚未結束,多晶硅企業再次走訪商務部,希望將歐洲的多晶硅企業也納入到“雙反”名單中。提起該申請的多晶硅企業包括江蘇中能硅業(保利協鑫下屬子公司)、江西賽維LDK、洛陽中硅、重慶大全新能源。
保利協鑫一位內部管理層向《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介紹,歐盟出口到中國的大部分多晶硅來自于德國,其中屬瓦克公司最多。
據其介紹,上半年從歐盟進口至中國的多晶硅約有9000噸,同比增加了30%,平均價格為27美元/公斤左右,同比下滑了45%以上,其中產自德國的多晶硅占到了90%以上。
2011年,中國總計進口多晶硅6.46萬噸,同比增長36%。而記者查詢海關數據發現,2009年,德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為4.82億美元,數量5560噸;2010年這一數字攀升到了5.83億美元,數量也增加到1萬噸;2011年更是高達7.48億美元,突破1.22萬噸。
盡管德國的進口總量1.2萬噸,比韓國進口量2.14萬噸要少一些,但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多晶硅價一降再降,且中國多晶硅公司大約八成都已停產或者半停產。如果海外多晶硅公司不斷擴產且價格打到谷底,那么中國公司就沒有活路了。”一位在國內西南地區生產多晶硅的公司高層向記者介紹。
而據第一創業研究所的統計數據,今年7月我國多晶硅四大廠商的價格為19.5美元/公斤,相比去年上半年時較高的60美元/公斤,已下滑了三分之二之多。
“今年7月各廠的接單情況還不錯,但歐洲電價政策變化后,價格還可能下降。”第一創業研究所研究員何本虎在一份多晶硅分析報告中指出。從今年5月1日起,德國開始引入電價補貼逐月遞減政策,取代原來每年調降一次電價補貼的做法。2012年8月開始,比利時的部分地區上網電價也將下降57%,且付款期限減半到10年。
歐洲地區的光伏市場不景氣,將會倒逼我國下游的組件公司用更低的價格在歐洲市場競爭。如果國際進口的多晶硅也趁勢沖擊國內,并保持超低價,那么我國多晶硅公司將全面陷入“停產”僵局。
有多晶硅項目的樂山電力(8.01,0.00,0.00%)(600644.SH)宣布,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40%,為6.93億元。分析稱,公司多晶硅業務因價格暴跌導致生產線停產技改,收入減少了4.5億元以上,成為公司收入下降的主要因素。而國內多晶硅第一大公司保利協鑫則發出了3.3億元虧損的盈利預警。這也是其注入多晶硅業務3年多以來的首次預警。
夾縫求生
但對利益群體更大的我國光伏組件企業而言,其上游廠商的這場歐洲戰役,也令他們左右為難。
7月下旬,德國光伏巨頭SolarWorld欲對中國發起反傾銷申訴,指控中國制造商傾銷光伏組件,歐盟將在45天內給予答復,歐盟若介入調查且征稅,那么對中國光伏組件企業將是致命打擊。
去年,我國出口到歐盟的光伏組件總額約200億美元。以阿特斯太陽能為例,其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在2011年占公司總額的64%;而尚德電力在今年一季度時,其歐洲市場占全球比重的44%,其次為美國(34%)。
保利協鑫前述高管稱,公司(提請商務部對歐洲多晶硅企業展開“雙反”調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希望歐盟不要對中國光伏組件采取制裁措施。“大家如果都提出申訴,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一位光伏組件廠(上海)的負責人對記者感慨道:公司很擔心歐洲對中國組件企業“雙反”,公司約80%的產品是出口歐洲,由于年收入不到2億元人民幣,如果要征稅,那么依據此前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雙反”的經驗,小企業被裁定的稅率肯定最高;但同時,就中國商務部對歐盟的多晶硅公司實行“雙反”措施的做法,他持有保留意見。
“雖然中國多晶硅對歐‘雙反’措施,會對沖歐盟對中國組件的‘雙反’;但我們期待多晶硅原料能豐富一些,來自中韓美及歐洲各地,這樣才有可比性和挑選余地。最好的方式是,國外的多晶硅價格保持穩定不要太低,以免影響到國內同行的業績;而歐洲那邊也不要對中國組件公司做制裁,大家都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