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趨向于“穩增長”,實體經濟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被提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正因如此,實體經濟以及中小企業的發展對“穩增長”的作用將尤為明顯。數據顯示,7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跳升至五個月新高,制造業活動溫和改善。這意味著前期政策開始顯效,實體經濟呈現筑底企穩的跡象。
與此同時,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卻仍處在陣痛期,由此給帶來的融資困境、人員就業、技術革新以及行業的格局重組,都將是每個行業和企業所將必然面臨的問題。
供需平衡時點難料 鋼鐵業下半年或延續低迷
《中國證券報》25日報道,上周國內鋼價出現暴跌,本周前兩個交易日,鋼價下跌步伐仍未停止。據西本新干線數據顯示,7月24日全國均價優質二級螺紋鋼25mm為3845元/噸,下跌49元/噸;6.5mm高線為3899元/噸,下跌50元/噸。
據悉,國內鋼價自4月中旬開始持續下跌,6月份稍有企穩,進入7月份之后突然再度加速下跌。而鋼材價格下跌已成為近期鋼市的主要特征,而這主要歸咎于產能嚴重過剩,以及需求的持續疲軟。一方面鋼價跌跌不休,另一方面,鋼鐵企業的虧損面也在不斷擴大。
盡管鋼價短期跌幅巨大,但市場對于鋼價能否企穩仍顯悲觀。研究機構認為,行業面臨的供需矛盾根本性轉變短期難以實現,鋼廠減產仍面臨重重困難,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也使得鋼價成本支撐進一步減弱。
7月24日,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數據顯示,7月初值升至49.5,雖仍處于榮枯線之下,但已是5個月來最高值。這意味著前期的寬松政策已經開始顯效,連續降息的刺激效應已滲透至實體經濟領域。
雖然,經濟大環境的改善必然會利好鋼鐵產業的供需平衡,但要徹底改變鋼鐵業產能過剩等問題,仍需要對產業內部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在需求難以改觀的情況下,業內普遍寄希望于降低產量來改善供求關系。目前來看,這一跡象的出現時點將再次推遲,若產量仍無法降低,鋼市只有等待政策推動下需求的稍許改觀。
對此,據我的鋼鐵網資深分析師沈一冰預測,短期內,鋼材價格依舊處于筑底階段,預計第三季度國內鋼材市場會逐步向好,不過國內鋼鐵行業“高產能、高成本、高庫存、低效益”短期內難以扭轉,下半年鋼鐵行業可能依舊處于微利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