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業過剩遲遲無法緩解,外資又開始紛紛撤梯子,中國制造業遭遇到了泡沫危機。
近日,《福布斯》雜志網絡版刊載奇點大學學術創新委員會主任VivekWadhwa的文章稱,中國不動產和基礎設施泡沫都只是短期的挑戰,中國應該有能力走出這些困境;對中國經濟來說,真正的威脅是更大而且更長期的,那就是其制造業泡沫。
一時之間,中國制造業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制造業是否存在泡沫,泡沫何時會破裂,破裂的后果又會如何,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的制造業泡沫更多地體現在結構型產能過剩上。”7月26日,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張永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制造業中的6成都屬于低端制造業,也是我國的優勢制造業,占據了全世界很大一部分產能。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甚至已經超過50%。這部分行業幾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泡沫。
如果世界經濟處于穩定的上行階段,這樣的產能并不是一個大問題。但目前世界各國還沒能從國際金融危機中徹底走出來,還處于一個需求萎縮的時間段。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顯得尤為嚴重。以造船業為例,今年上半年,中國造船業僅承接182個新訂單,是我國造船業起飛近10年來的低點,與2007年的2036個訂單相比,相差巨大。我國不少船企已經走向了破產的邊緣。
“值得警惕的是,中國制造業的富余產能還在不斷增長,而且很快會給市場帶來沖擊。中國制造業似乎變得依賴于一種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用投資‘治愈’今年的產能過剩,結果將增加2013年、2014年的產能過剩。”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鑒于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解決本國就業問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實施制造業回流的政策。近年來,美國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席卷全球,中國經濟卻依然屹立不倒,讓美國開始反省過去“重金融而輕實業”的做法。奧巴馬政府曾多次表示要重振制造業,提出增加生產和出口,降低金融比例,增加就業的發展目標。美國此舉無疑會加大我國制造業的壓力,削減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一方面世界的總需求在不斷下滑;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的產能正在擴張。相互擠壓之下,我國制造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張永輝說。
如果任由發展,我國制造業的泡沫會越來越大,最終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日本在此前已有過先例。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泡沫的破裂將會導致大量工人下崗,失業率高企,從而導致社會的動蕩。同時也會危及到服務業和金融業。如上世紀日本在簽訂《廣場協議》后,日元大幅升值從而導致其制造業失去發展機遇,在利率和匯率受制的情況下,日本制造業經歷了10年的蕭條。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國還有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和日本不同的是,我國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還可以承接制造業轉移。再加上城鎮化的進程,我國還有十幾年的時間進行調整。”張永輝說。
張永輝認為,在今后十幾年時間內,我國要盡快完成產業升級轉型,把政策的支持方向切實調整到有利于先進、高端發展的方向上來。注重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發展,搶占高端制造業,實現實體經濟的創新型增長,落后產能則應盡快淘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提出要產業升級轉型,但到目前緊張依舊不大,我國必須要加快這個步伐。”
薛勝文則建議,我國還要加快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啟動內需市場;營造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和加速制造業整合升級。制造企業則應加強產品的研發,提高技術水平,并引進先進人才,從而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