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披露的最新審計工作報告顯示,中國1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領域在去年竟然未安排投資。
中國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27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11年審計工作報告時指出,個別投資計劃安排不夠合理,應重點支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1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領域未安排投資。
審計機關發現,國家發改委在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投資計劃中,對應重點支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1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領域竟然未安排投資,而對不屬于支持范圍或未嚴格執行相關產業政策的6個項目卻安排投資2922萬元。
分析人士表示,這與中國財政投資的傳統慣性思維不無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研究探索的艱辛程度。
去年,中國的投資占GDP比重達49%。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國務院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缺少足夠資金支持,其中,一些核心領域竟然未安排投資,這著實令人痛心。
他分析認為,未安排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與相關技術發展路線的不明確有關,因此,今后要重點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導技術路線。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其影響至今仍在持續。本輪危機的實質,是影響全球的系統性科技創新缺乏和決定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空間萎縮。因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紛紛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求徹底擺脫危機、重獲發展動力。
深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中國亦不例外,它將戰略性新興產業視為推動經濟社會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命脈,也將其視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以及獲取國際競爭長久優勢的一大法寶。
2009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向首都科技界發表的講話中指出,要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新興戰略性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2010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今年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從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完善技術創新和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進一步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領導人一再告誡指出,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
中國曾經擁有人類史上許多最偉大的發明,諸如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等,然而,卻從17世紀開始,多次錯過人類的工業和科技革命,從而也與現代化屢屢失之交臂。
中國著名國情咨詢專家胡鞍鋼說,中國政府已經系統地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其后的關鍵是要落實、執行,“中國不能再錯失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