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務院日前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作為轉型升級的中心任務被重點提出。《規劃》強調,要正確處理好工業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環...
在國務院日前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作為轉型升級的中心任務被重點提出。
《規劃》強調,要正確處理好工業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重大關系,加快推動發展模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改善工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環節則是“提升產品質量,加快品牌培育”。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解讀《規劃》時表示,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是提升產品附加值、改善工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途徑。
實施質量品牌戰略,需要找準著力點,加快產品質量建設與自主品牌培育,建立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機制,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合力機制。
找準著力點 三方面重點推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持續向好,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制造水平日益提高,產品質量顯著提升,一批知名品牌脫穎而出,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較好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與此同時,受傳統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制約,我國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例如總體發展不平衡,部分產品質量差、檔次低,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部分技術標準水平低、結構不合理,貫徹實施不力;產業基礎差,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善;基礎能力建設投入不足,監管機制不健全等。要改變這種現狀,切實提高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要加快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
實施質量品牌戰略,是工業轉型升級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構建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對增強我國工業企業國際競爭力,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規劃》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我國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要邁上新臺階,新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明顯增強,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食品、藥品、紡織服裝等民生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要進一步提高。
這些目標與工信部近日發布的《工業產品質量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一致。要實現上述目標,加快實施產品質量與品牌戰略,就要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力為核心,以開發品種、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務、提高效益為著力點,不斷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同時,要從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等三個方面重點推進。
在提升工業產品質量方面,要通過健全質量發展政策與規章制度,提高產品質量發展的地位,改善政策環境;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促進重點工業產品質量達標;開展關鍵基礎產品質量攻關;推動重大裝備可靠性提升。
在加強品牌培育方面,要支持企業通過研發核心技術,改進產品外觀設計、包裝質量與售后服務等,不斷提升品牌的質量形象與市場競爭力;引導優勢企業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品牌;通過建立品牌培育評價機制,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宣傳,加快產品開發和品種創新,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不斷提高質量信譽和品牌影響力。
在加強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面,要引導企業創建誠信文化;推行產品質量企業自我聲明制度,引導企業通過產品質量自我聲明,承諾和履行保證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建立工業產品質量監測預警平臺;建立企業質量誠信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支持建立中小企業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增強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質量保證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業鏈的整體質量水平。
明確政策導向 合力推進戰略實施
需要強調的是,在明確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實施質量和品牌戰略還要發揮政府、行業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進工業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需要創建利于質量與品牌建設的市場環境,明確政策導向,加緊制定并落實相關的政策措施。
例如要實施工業產品質量提升專項計劃。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質量振興和質量興業活動,鼓勵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根據本地區、本行業和本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升與發展需要,建立產品質量提升專項計劃和配套資金,合力推進工業產品質量提升。
要推動工業產品質量促進立法。研究起草工業產品質量促進條例,規范企業、行業、政府和社會在推進工業產品質量提升中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為工業產品質量的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要加強質量基礎教育與人才培養。支持有關部門及院校把質量列入基礎教育教學計劃,實施不同層次的質量教育與培訓。配合有關部門推行質量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和技能人員職業技能鑒定制度。
要綜合運用現有支持政策。發揮行業準入、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現有政策的綜合作用,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等專項措施對工業產品質量發展的導向作用等。
要建立質量發展合力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部門指導、行業自律、企業主體、社會監督”的質量工作體系,建立工業產品質量發展合力推進機制,形成“國家與地方、部門與行業、企業與社會”協同推進工業產品質量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