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充分發揮地方獨特的資源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始終把以碳化硅、碳化硼為主體的特種材料作為重點產業來抓,以培育地方優勢和特色產業、提升區域經濟實力為目標,積極整合地方優勢資源,實現產學研有效互動,產業基地的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在推進全市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002年牡丹江被特種材料產業化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牡丹江特種材料產業基地”。2010年初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牡丹江國家特種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為我省僅有的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一。2011年基地內企業發展到82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0家,基地實現工業產值62.1億元,銷售收入61.6億,工業增加值13.3億元,研發投入1.56億元,實現利潤4.3億元,稅收3.8億元。
實施一批科技項目,示范引導效應不斷顯現。近年來,特種材料產業基地內企業共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8項,其中國家“863”科技計劃2項,國家火炬計劃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26項;省科技攻關計劃29項,省產業化專項51項。爭取資金7978萬元,其中無償資金2978萬元。基地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由此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基地內的綠碳化硅、碳化硼的技術裝備、工藝技術水平在國際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企業不斷吸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應用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生產方式由原來的簡單的水選,增加到現在的水選、磁選、汽流選和篩選,并且做到各種方式相結合,工藝技術明顯進步,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綠碳化硅生產采用了國際上先進的水降和溢流提純工藝,不僅提高工效達40倍,將粉體的粒徑精細度又提高了一個百分點,而且解決了該材料生產工藝中最致命的環保問題。
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產品,綜合競爭能力不斷加強。牡丹江是中國磨料磨具行業最早發源地之一,已有近50多年的歷史。早在70年代,這個市就研制生產了碳化硼工業制成品,如潛艇密封圈、防彈衣等高精尖產品,進入90年代,瞄準國際市場,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基地企業得到飛速發展。碳化硅、碳化硼等硬質材料無論是生產規模、還是工藝水平,始終處于全國同行業前列,產品品種由單一的碳化硼發展為碳化硅、碳化硼、特種陶瓷材料及其制成品等十幾個品種。碳化硼精細陶瓷已實現年產10萬件,占國際總量的25%,占國內的40%,碳化硼粉體材料生產能力可達2000噸,占全國實際需求量的65.5%。該市碳化硅及精細微粉生產能力6.6萬噸以上,是我國綠碳化硅粉體材料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年出口量達4萬多噸。
培育整合骨干企業,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通過科技項目的引導、科技政策的扶持,一批技術水平高、產業關聯度大的高新技術企業集群迅速成長。近些年,金鋼鉆碳化硼有限公司分別獲得國家、省、市17項科技計劃項目支持,相繼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產品在行業內享有很高的聲譽,目前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2008年被科技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和2011年,被分別認定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和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今年,公司與大連金瑪集團子公司大連金瑪硼業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進行了重組。重組后的金剛鉆公司擁有了從硼礦、礦石精煉、微粉加工和制品生產的全產業鏈,具備了成為世界級碳化硼龍頭企業的實力。
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基地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基地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和企業自主創新平臺。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共同承擔國家、省級科技項目,為基地內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基地現有國家級、省級研發機構10家;國家級、省級科技服務機構5家;承擔國家和省級項目平臺4項。目前,基地骨干企業都建有自己的廠辦研究所或技術中心,企業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三磨所等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