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和生產的1萬米超深科學鉆探裝備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廠。這標志著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大陸科學鉆探事業已經取得長足的...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和生產的1萬米超深科學鉆探裝備12月20日在成都竣工出廠。這標志著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了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大陸科學鉆探事業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為我國“入地”計劃的實施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
記者了解到,整套鉆機裝備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2012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構成全球首個近乎完整的白堊系陸相沉積記錄,以期獲得白堊紀時期亞洲東部高分辨率氣候環境變化記錄,進而為預測未來全球時間尺度氣候變化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據悉,這臺鉆機由國家深部探測專項資助,吉林大學建工學院設計,四川宏華集團公司生產制造,所有部件實現國產化,12月19日通過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辦公室和吉林大學組織的評審驗收。由于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加工工藝,該鉆機將具有運行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抗高溫的特點,搶占了國際鉆探裝備的制高點,具備實施萬米超深井科學鉆探的能力,成為深部探測和大陸科學鉆探的“利器”。
中國汶川地震科學鉆探總工程師張偉告訴記者,實施深部大陸科學鉆探對鉆機裝備的要求更高。目前,國內深部石油鉆機由于其轉速低,鉆進工藝簡單,取心鉆探效率低,鉆探成本高,不適合深部大陸科學鉆探連續取心鉆進施工的要求。該鉆機在深部鉆探全液壓鉆機整機設計理論、裝備制造及配套鉆具研制、數字化設計、智能化與自動化鉆進裝備等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董樹文向記者表示,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研制成功,實現了全套設備的國產化,是我國深部探測計劃自主能力建設的重要突破,為后續國家地殼探測工程的全面實施、探求地球深部奧秘提供了高技術手段。
據悉,科學鉆探是獲取地球深部物質和了解地球內部信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手段,被譽為人類的“入地望遠鏡”和地球內部物質的“采樣器”。此前中國的科學鉆探紀錄是5158米,世界上科學鉆探超過8000米的超深孔科學鉆探只有前蘇聯的12000米科拉超深孔和德國的KTB孔。